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吉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25 2:15:26
陈吉德:应客观看待小岗村
 
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冷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在走投无路之际,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契约”上捺下了鲜红的手印,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诞生。它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重新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古老的土地焕发出空前的活力。
 
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对小岗村的大包干做法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如:小岗村昔日是榜样,今天成乞丐;小岗村走的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老路”;小岗村的“大包干”走不了多久,未来之路渺茫;小岗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等等。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小岗村虽然依靠大包干跨过了“温饱线”,但却没有踏进“致富门”。
 
笔者出生在小岗村附近,去年为了创作电视剧《大包干》又亲自到小岗村体验生活,还走访了18位大包干带头人中依然健在的几位,因此对小岗村的现状和过去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实事求是地说,上述观点所说的小岗村跨过“温饱线”却没有踏进“致富门”是符合小岗村现状的。如今的小岗村没有很多像样的楼房,没有一家正规的企业,没有学校,一条柏油马路还是为了迎接国家领导人视察由省里拨专款修的。一些农民像其他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在闲暇之余进城打工;如果说小岗村与其他村庄有区别的话,就是在村头竖了一块“中国改革第一村”的牌子,村里建了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但是,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把造成小岗村现状的原因归咎于大包干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我认为小岗村发展不快,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条件差;二是农民素质低;三是没有好的带头人;四是缺乏有利的大环境。
 
小岗村尽管发展缓慢,但大包干的意义还是不容置疑的。其意义体现在小和大两个方面。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是使小岗村走出贫困的阴影,解决了温饱问题。小岗村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所谓“三靠村”,经常是“磙子一住就要饭”,就在实行大包干的1978年底,小岗村就取得了喜人的丰收成果:粮食总产132370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总和。可以想象,假如没有大包干,小岗村“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不知要持续多少年。从大的方面来说,大包干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土地革命,它克服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于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大锅饭”的弊端,找到了一条比较适合农村实际的改革之路。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仅以凤阳县为例,大包干前的1978年,粮食总产为29000万斤,1983年提高到81000万斤,是1978年的2.79倍。因此,小平同志高兴地说道:“‘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这些都是小岗村的大包干所创造的间接价值,而这些价值是无论多少个华西村和南街村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岗村及其所创造的大包干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确定无疑的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符号和象征。
 
我认为,对于地处中国中部的一个普通村落,小岗村的现状是比较符合其主客观条件的,我们不应对其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应以其现状而否定大包干的价值。就像一位勇士,他曾经振臂一呼,带领军队抢占了阵地,后来,由于体力不支,这位勇士再也无力继续冲锋和厮杀,那我们就该否认他的价值和作用吗?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小岗村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所创造的直接和间接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大包干所体现出的尊重实践、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解放思想、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善于创业的拼搏精神,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