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代生态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
徐凤翔等呼吁尽快建立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体系 |
|
近年来,关于“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培育出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并引起思想界、学术界的热烈探讨。一批有责任心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化,努力阐释其中蕴涵的朴素生态文明观和环保理念,致力于弘扬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优势,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
近日,原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所长、著名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著名文史专家傅璇琮教授,以及科技界、文化界对生态文化与古代历史文化素有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一起,就共同启动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讨论,并讨论了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任务。他们呼吁,尽快建立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体系。
策划此项目的徐凤翔教授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为考察我国生态状况,几十年如一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世纪70年代起,徐凤翔坚持在西藏进行科学考察研究近20年,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标本和图像资料,撰写有关生态学的学术专著十多种、学术论文40余篇,总计近200万字,在不少方面填补了高原生态研究的空白,为国内外同行所认可。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作家黄宗英将徐凤翔在西藏科学考察的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小木屋》,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1996年,徐凤翔应北京有关方面邀请,在北京西郊灵山山麓创建了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北京灵山西藏博物园、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灵山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生态科教园,从事生态环保的科研、教育工作。
徐凤翔介绍说,我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理念与环保意识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的上古时代,最早见诸《易经》、《诗经》、“楚辞”等文学典籍与诸子百家的作品中。历代以降,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如唐诗、宋词)不绝于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生态文化遗产。
但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并未被国人及科学界、文化界所充分认识,没有得到应有的积极评价。近代以来,在讲授生态科学时,往往推崇西方,似乎生态学的概念与理论盖起源于国外。因此,有必要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作为一项科研项目认真施行。
现任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的傅璇琮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自然山水的诗词文章很多,其中就包含着生态文化的内容。现当代以来,研究中国古代山水诗词散文的论著也很多,但都着重于作品本身。现在,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挖掘其潜在价值,丰富古代文化的内涵。
他指出,目前,生态文明还没有成为主流语言,而以生态文化视角去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积淀,将为国家下一步发展提供方法论基础,也将为今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方法论基础。
学者们指出,中国朴素的生态理论与生态文化具有世界的唯一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具备的;关于“天人相与”、“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念,一直指导着中华民族的持续生存和与大自然相一致的整体性和谐发展。
同时,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历史悠久,上至远古,下至近代,历代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文学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未中断。涉及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文献、文物资料甚多,覆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各大学科领域,历史典籍、文学著作中都有大量存在,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宝库,有待深入发掘。
而研究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对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的成果,对于现代科学研究有直接的认识和借鉴作用;对于创建和谐生态环境、发展当代生态产业,可以提供历史文化借鉴和生态智力支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力研究、普及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意义重大,并有利于推进现代生态环保科学理念的宣传普及。
徐凤翔表示,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是一项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工作,今后,可以考虑建立“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会”这样的组织,以树立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的旗帜,汇聚国内外研究力量,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尽快拿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研究成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