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生科院成功建立世界首株大鼠胚胎干细胞 |
相关论文提前在线发表于《细胞—干细胞》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科学家昨天(12月19日)宣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建立起2株大鼠的胚胎干细胞,相关论文被国际著名系列学刊《细胞—干细胞》提前在线发表,并将于下月初正式出版。该刊同期专门配发短文,介绍这一新发现,并认为“这两株全新的大鼠干细胞,将成为反向遗传学研究和制作疾病模型的极重要工具,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细胞学以及动物保护”。
就像一株树干能逐步长出枝、叶、花、果等,干细胞也能适时、定点分化为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等,故被称为“百变细胞”、“多能细胞”。在哺乳动物胚胎中,胚胎干细胞被认为具备最大的分化潜能,可分批次不断分化,因此长期以来都是国际干细胞领域的热门方向。
大鼠是第一种被驯化用于科研的哺乳动物,历史已超过150年。在实验室中,大鼠体型比小鼠大许多,手术操作方便。同时,大鼠在生理上具有许多特点,也使其成为非常好的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中。但迄今为止,来自大鼠的胚胎干细胞系仍没有成功建立的报道。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通过研究员肖磊指导,博士生廖婧和博士后崔春在大鼠身上进行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重要研究。他们巧妙地将大鼠的成体细胞“重新编程”,让它们回到多能干细胞状态,并建立了22个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细胞系。经过进一步筛选、鉴定,最终获得2株符合多能干细胞标准的细胞系,并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向内、中、外3个胚层分化的能力。
《细胞—干细胞》撰文评论:迄今为止,很多试图建立家养动物多能干细胞系的实验都宣告失败。而该论文成功运用“病毒表达转录因子”,把大鼠成体细胞再编程,达到多能干细胞状态,结果证明了那些历史上难以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的物种,也能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建立这类细胞系。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