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朱清时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08-11-21 10:17:44
朱清时:师生关系恶化说明教育出了问题
大学盲目扩招扩建,教师无法精耕细作
 
教师的道德力量减弱,学生不敬畏老师
 
我很遗憾地看到,从研究生控诉为导师无偿打工,到今年早期的“杨帆门”师生冲突,到上个月发生的法大弑师事件,这些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虽然都是偶发的,但它们的频繁发生,说明我们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
 
师生关系这么紧张,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佩服、崇拜、敬仰之心淡漠了。为什么会这样?本来学校应是知识的高地、道德的净土,从而使得青年学子敬畏学校和教师。但现在不少老师照本宣科、抄录资料、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不佩服,甚至有的学生毕业时还觉得在大学没学到什么东西。另一方面,学生看见学校和老师也迎合上司、“忽悠”、说假话,他们的道德力量就丧失了,学生也不再从心里敬畏。
 
教育变成商品,师道尊严进一步沉沦
 
这些年来“教育产业化”思想对学校冲击很大。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规定中明确将教育列入第三产业,并强调教育应以产业式体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发展原则。这个观念一引进,就事实上把学校和教育变成了商品。
 
这种思潮是扩招的推手,这十年中大学录取的学生比以前翻了两番(4倍)。学校都开始收高学费,借学费来增加收入。另外还利用学生的劳动去争取项目经费。这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出现了变化,由过去尊敬、感谢变成了理所当然。我付了那么多钱,你要教我本事,毕业后去就业,把这些钱再挣回来。有时候他们觉得你教得不好,不一定值这个钱。那他们的态度就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现在,教育部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从“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教育政策”到“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这是一个进步。我始终认为,大学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国家为长远发展的投资,而不能去赚钱,不能超额收取学费,增加学生负担,把那些有才而无钱的优秀学生拒之门外。
 
大学盲目扩招扩建,教师无法精耕细作
 
我认为,一个大学应该有“极限容量”,一个班的学生控制在20名到30名,学生和老师间就会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如果达到40名到50名的时候,就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如果再多一些,上课就变成了“报告会”,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机会就会减少。老师不再可能逐一改作业,改试卷,教学质量就会下降。
 
近年来不少学校的学生大量增加,老师却没有相应增加。尤其是那些建设了新校区的学校,老师会变得非常忙碌。过去的老师都住在学校内,家属生活区和教学区很近,十几分钟走或者几分钟骑自行车到教室、实验室。他们工作和生活都在学校,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机会非常多。即使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但是他们还可以继续讨论问题。
 
现在,这样的现象很少看见了。国内的大学的新校区一般都建在偏远的郊区,因为交通不便,完全靠学校班车通行,住在城区本部的老师得花大量的时间耗在路上,他的精力会受大的影响。所以一到班车时间,所有老师都必须去赶班车。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见面就只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减小了。现在的老师除了教学,还要搞自己的科研,还有家庭生活,他们很累。
 
很少有学校在建新校区和二级学院的时候,考虑到老师的精力也是成本,老师一天几个小时就无谓消耗在车上了,根本就没有精力做别的。教师没有时间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哪里来自己独到的观点?学生也就不佩服老师了。
 
在美国高校,哪怕是诺贝尔得主也得给学生上课
 
优秀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上课,真正好的老师是喜欢给学生上课的,学生能启发老师自己,对问题看得更深。在学校做教授就一定要上课,不然就做研究员嘛,这应该成为制度。在美国哪怕是诺贝尔奖得主都要上课,不上课就不能当教授,只有退休。美国的大学教授没有退休年龄,只要你能上课,就可以不退休。这样有利于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多发挥作用。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
 
总之,重建师生关系,应该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几种角度找原因。学校和老师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真的做到那么好,让学生从心里尊敬、崇拜、感谢我们;从学生角度来说,现在受社会影响太浮躁,功利主义太强,想要很快找到好的工作和收入地位。现在的学生不像过去的学生那么崇尚知识,敬畏知识,自然他们也不容易敬畏老师和学校。师生关系变化其实是教育很多复杂因素造成的,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师生关系也就好了。
 
(本文由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知名教育家朱清时口述,南方周末记者张英采访整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