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身体不好,吃一些咳嗽药,看药品说明书,说“镇咳、祛痰、平喘”,突然感觉到,这几个词用得如此精妙:咳起来有种抖的感觉,需要“镇住”;痰卡在嗓子里,需要去除;喘的话呼吸起伏不定,需要让呼吸平和。三个字,都有抑制去除的意思,但字字不重,且都字字传神,看见字面,就让人有一种感官上的直觉体会。不禁感叹,汉字的神奇与精妙。现在很少见到这么斟酌的用词了。
我是理工科出身,其实在分科之前,也属于文学青年,在岛城各大报纸上也混过几篇小稿;但献身于伟大的自然科学事业之后,脑子似乎就越来越木。在高中阶段,这种大脑中的学科选择性还不是很突出,偶尔还有比较像样的小东西出自笔下;但到了大学阶段,几乎就是一个完全的自然科学人员了。
整个四年所接触到的法定文科知识,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课。曾经十分希望接受大学语文的熏陶,但遗憾的是学校根本就没有考虑我这种理科生的迫切文学需求。没办法,只有自己寻觅文科的灌溉,比如选修一些文科的课程,坚持每天写日记,经常读文学作品,但思维好像屏蔽了文学这一块。
到了研究生,更可悲了,整日只与数字和图表打交道,看篇文献吧,被告知不准看中文的,因为中文文献不够严谨。写篇论文吧,也要求写英文的,因为要发表SCI。于是,本想通过看文献写论文从理科思维转变到文科思维,却又硬生生地被拽到了英语思维,还被告知一定要摒弃中文的思维方式,要不就写不出纯正英文。
难道我们的理科学生就不需要文学或文科思维了吗?在大学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我们接受的都是自然科学,而且学的时间越长,这种理科烙印就越强,同时,文科素养也越发模糊。我们确实是为了将来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向着更专业更细致的领域去深造,但设想,一名理工科的国家栋梁,出口成文全都是外语,努力多年完成一项科研成果,却连一份中文专利申请都不会写,这是我们希望的理工科未来吗?
希望我们药厂的理科同行在书写药品说明书时,不需要再配备一个文科同学。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