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期智2003年来到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来,清华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事业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近日,首届中国理论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研讨会上,第二期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讲席教授团组首次集体亮相——20位国际上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知名学者,包括4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名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2名奈望林纳奖得主,齐聚清华园共同探讨如何培养中国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顶尖人才,并与清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乃至博士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培养线。教学研究管理初具稳定规模,成为国际上知名的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综合实力在该领域达到世界前列。
姚期智和他的讲席教授团
2002年,由于感受到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欠缺给计算机学科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张钹院士和时任系主任的周立柱教授向学校提出,希望通过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团组的方式,引进国际知名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学者。
清华校友、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邓小铁受托,帮助联系国际计算机界最高奖项“图灵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廉及爱娜麦克里工程及应用科学讲座教授姚期智到清华做讲席教授,领衔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讲席教授组,姚期智很痛快就答应了。
随后的工作迅速展开。在清华计算机系教授应明生、马少平等人的推动下,姚期智邀请了10位旅美华人科学家,组建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首期讲席教授团组。2006年底,首期讲席教授团组聘期结束,但他们大多还和清华理论计算机研究中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2004年,在杨振宁的邀请和清华校方的努力下,姚期智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来到清华大学做全职教授。这个决定也给讲席教授团组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
“我被姚先生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全职到清华工作的决心所打动了。同时我认为,我们有能力帮助国内的大学在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有所突破。”首期讲席教授团组成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蔡进一说。
从2007年开始,姚期智联系和组建了中心第二期讲席教授团组。该讲席教授团组于2008年1月正式成立。现在这20名国际知名的学者,正在和中心合作培养20名博士生。
向国际最先进的教育模式靠拢
在首期讲席教授团组开办时,由于当时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姚期智和其他的讲席教授为启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为了弥补学生在理论计算机科学知识方面的欠缺,除了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之外,他们每人利用每年到清华至少工作一个月的时间,为同学们开设了“算法分析与设计”和“计算理论导论”两门课程。课程不仅侧重基础知识,而且教授们还会把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同学们,与同学们共同讨论下一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很多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产生的。
为了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最为具体的指导,这10位教授与当时的十余名学生双向选择,每人固定指导1~2位博士生。通过派学生出国到导师所在学校或研究机构学习、讲席教授每年到清华讲课,以及平时的电话和网上沟通,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这种培养模式在第二期讲席教授团组中依然延续下来。
希望之光初现
在姚期智和其他讲席教授的指导下,清华大学2005级博士生陆品燕逐渐在国际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崭露头角。他先后在理论计算机、计算复杂性理论、算法设计方向等各尖端领域的最高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在欧洲理论计算机的重要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全息算法的论文,该论文获得欧洲理论计算机协会颁发的最佳论文奖,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给华人学者。
截至目前,陆品燕于博士阶段已经在国际上发表14篇学术论文,其中有11篇是在讲席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陆品燕非常喜欢在姚期智领导的这个团队里进行科学研究,他说:“不同的教授对于同一个学术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研究的思路也是很不同的,在这样的研究团队中,我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研究方式,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路。”
在姚期智和讲席教授团组的指导下,2003级博士生陈汐先后有3篇论文被理论计算机科学界最重要的两大会议录用,一篇论文入选计算机算法领域首要会议。他与讲席教授团组成员、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邓小铁合作完成的论文出色地解决了理论计算机科学的著名难题——二人博弈中纳什均衡点的复杂性问题,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FOCS最佳论文奖。
同样是在2006年,姚期智领导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团队有3篇论文入选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级学术会议FOCS,不仅实现了国内学者在该会议上“零的突破”,入选篇数甚至超过了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超一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6年,姚期智领导的团队还为国内计算机学者填补了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文的空白。
总结在清华的教育理念,姚期智说:“我们要建立一个计算机领域的‘超级公路’,使得我们的学生从本科生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教授,在中心工作可以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机会更好,也更感到荣耀。”
《科学时报》 (2008-10-21 B3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