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洪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4-8
选择字号:
古尔德的彼岸:藩篱与界限是狭隘的

 

在《真正的完美》一文里,古尔德提及世俗层面和柏拉图层面的完美,可对应于我们如今从事科学研究中的物质与精神追求,而真正的完美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层面的需求。

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发现层面,而没有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显著提升,与完美的目标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徐洪河

《彼岸:博物学家古尔德生命观念文集的末卷》,[美]斯蒂芬·杰·古尔德著,顾漩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定价:82元

斯蒂芬·杰·古尔德(1941—2002)是古生物学家、演化生物学家,也是大众所熟知的科普作家。

在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领域,古尔德最著名的学术成就莫过于点断平衡(又被称为间断平衡)理论。点断平衡理论是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的补充与更新,也是对地质历史时期化石记录的一种新解释。

尽管点断平衡理论诞生于1972年,但是社会公众仍然对它缺乏认识,可能是因为它与大多数人的常识相违背。

我们的教科书和媒体对进化论的理解和化石记录的解释囿于传统。公众对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往往是,生物随着时间与环境逐渐发生变化,最终演变成新的物种。

因此,我们常常在古生物学的相关研究与发现中刻意寻找各种生物之间的过渡类型(missing link)。然而,古生物学家早就注意到,无论地层记录多么连续完整,生物的化石记录都是不完全的,无论生物在形态上被划分为多少个类型,生物彼此之间的过渡类型仍然会有缺失。简言之,渐变论是无法完美解释化石记录的。

点断平衡理论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新物种并不是逐渐产生的,而是突然出现的。化石记录中的生物物种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似乎处于停滞状态,而突然发生的内因或外部环境的改变打破了生物物种的不变性,促进了新物种的产生,并快速达到了新的平衡。

越来越多的化石生物群为点断平衡理论提供证据。比如,发现于我国云南澄江的寒武纪化石生物群,就是大量生物在地层记录中突然出现的完美实例,其无法用传统的生物渐变发生理论去解释。

澄江化石生物群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奥秘的金钥匙。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尔德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常常有悖于传统认知,一些传统的生物进化学者认为他离经叛道,甚至认为他不是进化论者。

古尔德一辈子撰写了300多篇科学散文,这些文字最初以专栏的形式在《博物学》杂志上发表,后来陆续结集为十本书出版。第一本文集是1977年出版的《自达尔文以来》,最后一本是2002年出版的《彼岸:博物学家古尔德生命观念文集的末卷》(以下简称《彼岸》)。

古尔德的300余篇科学散文很难被简单归类为科普文章或科学随笔,它们向公众所传递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更为重要的科学精神与思想。

古尔德的科学散文往往以大家习以为常的观点或普遍的社会认知为出发点,通过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带领人们发现易被忽视而细微的亮光,如剥茧抽丝一般,辩证而前瞻性地梳理科学问题。其作品往往能让读者从全新的、历史的角度看待自然。阅读他的科学散文就是在聆听科学家讲述科学故事。

这些科学散文让古尔德成为公众熟知的科学作家,他的书长期占据着畅销书的位置,在国际机场的书店里也经常能看到古尔德的书。

这些书籍的中文出版并不容易,因为古尔德博闻强识,擅长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使用大量隐喻给中文翻译与出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正是基于此,最后一本文集的中文版《彼岸》历经4年打磨,在原著出版近20年之后终于面市。

《彼岸》收录了古尔德创作的31篇科学散文,各篇文章相对独立,但又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书里被分成八个类别,这些内容延续了达尔文式的生命观念这一主题。

自然科学一直追求客观,科学家需要从旁观者的角度忠实记录、细心观察。然而,科学研究一直是一种社会行为,所谓的科学认知也代表了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科学历史的尊重与对新发现的探索都是必需的。

书中,《当化石还年轻》一文讲述了17世纪以来科学论文中参考文献目录的演变历程,也评论了17世纪期间人们对自然界各种化石和矿物的认知局限。

《梅毒和亚特兰蒂斯牧羊人》则生动有趣地讲述了科学家在追溯梅毒病理过程中理性与感性杂糅的心理活动。

《犹太人和犹太石》讲述了17世纪人们如何把化石与草药、星象和地球相关联,那种最早的犹太石其实就是古生代地层中的海胆化石。

古尔德出身于犹太移民家庭,在《我到岸了》一文中,他以研究自然科学的谨慎与细致,讲述了他对自己家族移民过程的考察以及其中的趣事。

古尔德的家族史以及他本人理性的思维方式使他对利用科学证明种族歧视合理性的行为十分反感。众所周知,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引发无数灾难。

古尔德在多篇文章中旗帜鲜明地攻击他所认为的坏科学,即易于被社会与政治滥用的科学,比如认为人的好坏等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理论。

进化论其实在某些领域也被滥用,在《无处不在的达尔文》一文中,古尔德讲述了类似的故事。

科学论文的撰写至少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到如今,科学论文已经具备了各种详细的规范。可是,科学研究肩负着认识自然的使命,它的归途究竟在哪儿?它的完美目标是什么?

如今,有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可能不习惯阅读古尔德的作品,他的散文通常以历史故事作为引子、多隐喻、多引用圣经与古籍,完全不像当代科学论文那样简单、直接、明确,也不像某些有针对性地传达知识与观点的科普文章。然而,在古尔德平实的科学故事中却屡见珠玑。

其实,无论阅读关于科学研究的古典文献,还是现代研究论文,对于科学研究与认知都具有启发意义。

在《真正的完美》一文里,古尔德通过剖析流行于19世纪的几部歌剧,探寻了人类对自然认知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文中提及世俗层面和柏拉图层面的完美,可对应于我们如今从事科学研究中的物质与精神追求,而真正的完美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层面的需求。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发现层面,而没有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显著提升,与完美的目标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无论是科学研究、文学创作,藩篱与界限都是狭隘的,也是多余的。

作家纳博科夫(1899—1977)的经历让人称奇,他既是一位资历深厚、具有天赋、尽职尽责的现代昆虫(尤其是蝴蝶类)分类学家,也是创作了《洛丽塔》等多部经典小说的著名作家,还是康奈尔大学文学教授。

在《没有缺乏想象的科学,也没有缺失事实的艺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鳞翅目昆虫》一文中,古尔德为我们讲述了纳博科夫同时在昆虫分类与文学创作两个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传奇故事。

古尔德澄清了很多人对纳博科夫的误解。其实,终其一生,纳博科夫都在以一种极其细致的态度与方式,记录并重现他所观察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中的世界,还是小说中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言,每个领域中最值得追寻的东西也必然会是另一个领域中的珍宝。最真实的才是最美丽的,而美丽的事物也是真实的。

古尔德这最后一本文集原文标题“I Have Landed”,可直译为“我到岸了”“我到达了”。原书于2002年付梓印刷,他在《博物学》杂志上的专栏写作计划也随之全部完成。同年,古尔德辞世,到达了生命的彼岸。

古尔德的一生是追求科学与真理的一生,他的贡献深刻影响着后来人,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1-04-08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