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15
选择字号:
四院士谈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崔雪芹

6月10日,“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与发展院士论坛暨京东健康耳鼻咽喉智能医疗健康服务中心上线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韩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就后疫情时代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董家鸿:疏通医疗的线上与线下

这次疫情改变了医疗服务的模式,一是线上复诊与咨询已成为常态;二是远程医疗可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的能力。

对于大医院来说,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可以把医疗碎片化的服务模式变成系统化模式,比如病人在大医院进行手术后,回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慢病管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线上对慢病进行全程管理,可以实现患者健康诉求最大化。之前,我们很多患者在大医院做完手术后就“万事大吉”了,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线上服务,实现对病人的全程管理,进而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田伟:智能技术让医疗更“人性”

疫情期间,很多病人都不来医院看病。而如今,大医院又开始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这说明有些病人并不是真的需要到大医院就诊。

当然,真正需要诊断治疗的病人肯定要去医院,但在现实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病人去医院仅仅是为了咨询。但大医院很难提供这样充沛的资源,专家没有太多时间为每个患者详细讲解,这也直接导致患者的就医体验差。

互联网发展肯定会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如果我们将患者个性化的咨询全部改为线上,或许能减少大医院门诊量的2/3。此外,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助推医学技术的进步。比如,5G网络下远程机器人手术就打破了过去医生只能亲临现场的局限。

未来,医疗体系的变化势必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而疫情只是一个特殊的节点,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医患之间的关系在线下与“云端”有何种不同,又该如何发展?

程京:“天网”让疫情无所遁形

人工智能也好,大数据也罢,医疗服务究竟能做什么?我想,未来医院应扮演新的角色,当我们遇到急病时,附近医院就能处理解决。如果遇到附近医院处理不了,则可以选择大医院的车载式移动医院来解决。

互联网与大数据为慢病管理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当然,如果没有生物传感器产生数据,大数据平台也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将数据端与传感器相连。而即便两者相连,也要有技术保障。过去没有5G时,我们不能在网上做手术,因为延迟时间太长,而低延迟是5G时代的最大特点,这样便解决了远程手术的难题。

此外,疫情也催生很多新的技术手段问世。未来,我们要建立一张覆盖全国重大疫情的智慧监控天网,这张网囊括5G通信、生物芯片传感器等,以防止出现重大疫情瞒报、谎报、改报、漏报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很多长期独居的空巢老人都会产生焦虑与抑郁,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们多一些言语的关怀,这些老人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

韩德民:均质化服务体现社会公平

医疗服务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服务的均质化,无论城市、农村、基层、社区,均质化服务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康中国向更高境界发展的标志。

在医疗服务均质化的基础上,我们通过采集、分析、大数据储备等手段,能详细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生命信息是所有信息中最复杂的,我们如何才能将每个人所有的信息储备起来并进行分析,这就需要人工智能。

健康中国是14亿中国人的健康中国,不是一部分人的健康中国,怎么能让14亿国人公平享有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这既是一个社会成熟度的表现,也是一个大国有所当担的体现。

《中国科学报》 (2020-06-15 第3版 医药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