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14 20:20:20
选择字号:
叶定伟:让男性不再受“腺”扰

 

“在多学科团队的科研和临床紧密推动之下,后续国内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会迎来更多机会。”6月11日,当得知自己团队与该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临床肿瘤研究》在线发表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复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叶定伟表达了上述观点。据悉,此项研究证实,精准PET/CT能够有效发现传统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的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并基于精准检查发现的转移病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大幅度提升前列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期。

传统影像诊断有“盲区”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和欧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是,30%中国患者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了,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多为早期。”叶定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前列腺癌社区早期筛查,他认为我国整体前列腺癌早期患者比例一直偏低。

近6年来,复旦肿瘤医院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量稳居上海市第一位,叶定伟团队在前列腺癌机器人、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仅占初诊患者的1/3。

一旦初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就意味着很多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这些患者往往只能通过内分泌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叶定伟告诉《中国科学报》,几乎所有接受传统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在1~2年后都会变为耐药性前列腺癌,且情况迅速恶化。因此,针对这些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既往对于中晚期患者的疾病分期主要依赖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如MRI、CT与骨扫描。但受限于检测精度不足,这些检查往往会遗漏小的转移病灶。这种“未转移”的假象也使得本应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贻误了治疗时机,生存期大打折扣。

新型诊断技术弥补诊断“缺陷”

为了解决传统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盲区”,叶定伟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优势,联合核医学科探索基于PSMA/FDG标记的新型功能学影像应用,研究新型诊断技术在疾病评估中的作用和效果。

据悉,研究团队将68Ga-PSMA与18F-FDG双标记物PET/CT应用于传统影像检查证实无转移的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探索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叶定伟说,正是得益于新型功能学影像检查的高敏感性与特异性,他们研究发现在这些传统影像检查中被认为“未转移”的患者中,73%的患者实际已经出现了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是不是每个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都需要做这个新型诊断呢?研究团队也给出初步的答案:Gleason评分较高以及PSA升高更快的前列腺癌患者,分别更容易在FDG PET/CT与PSMA PET/CT检查中发现转移。“这就提示临床医生,面对这两类患者时需要给予新型诊断技术,加以密切留心和关注。”叶定伟说。

基于转移图谱探索精准治疗

得益于双标记物PET/CT对病灶的精准定位,研究团队绘制了全球首个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患者(单纯靠降低雄激素无法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寡转移分布图谱,为探寻此类患者新的治疗方式打开窗口。

据悉,在检测到的114个病灶中,骨转移病灶约占52%。其中,中轴骨是这些患者骨转移的最常见部位。“描绘转移灶分布图谱只是第一步,根据转移部位及疾病负荷进行个体化精准性的治疗选择则更加重要。”叶定伟强调。

目前,国际多项II期临床研究已经提示针对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可以使部分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复旦肿瘤医院的研究团队参考国际权威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发现在早期去势抵抗阶段(内分泌治疗失效),约51%的患者可以进行针对寡转移灶的手术或放疗,并可从中潜在获益,改变了过去“只要转移就无法手术治疗”的常规认识,为这一部分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影像学依据。

可喜的是,这项检查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上海前列腺癌患者获益。据悉,目前复旦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2.6%,优于国内69.2%的平均水平。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58/1078-0432.CCR-20-058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