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赵英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6
选择字号:
史伟云:那些紧盯不放的“医事”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赵英佐

2020年是史伟云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3年。作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和全国知名眼科专家,史伟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未忘记自己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

今年,他提出的建议之一是优化临床急需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这是他第二年提出这一建议了。史伟云解释,之所以 对此“紧盯”不放,是因为现在 “罕见医疗器械”仍存在短缺。

以人工角膜为例,这是针对重度角膜病诊疗的唯一有效医疗器械,可谓是部分眼疾患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目前我国没有同类产品,加之人工角膜的临床需求并不高,每年不会超过500例,也没有企业有意向合法引进同类进口产品。虽是临床“必需”,但并非“普遍需要”,所以目前并没有适用文件支持对该医疗器械的批准上市。

对此,史伟云建议,进一步细化医疗器械审批细则,引入类似于“罕见医疗器械”的概念,建立该类医疗器械的特种审批程序;加强对“罕见病”相关器械和“稀有医疗器械”研发的政策支持;持续整合医疗器械审批力量,以解决小众眼疾患者的燃眉之急。

作为全世界极少的完成角膜手术超万例的知名角膜病专家,史伟云多次在建议中锁定 “角膜”。目前全国角膜材料奇缺与我国400万角膜盲患者群体间存在巨大供需矛盾,对此他提出了改善我国角膜材料匮乏现状的建议。他还曾提出完善器官捐献条例的建议,以使眼角膜捐献、器官捐献流程更加顺畅。

此外,史伟云近年来一直在为优化医疗环境、深化医疗改革而努力。2018年,他就“打击医闹、保障医生人身安全”提出过建议;2019年,史伟云就加强医保基金支付管理提出建议,他认为,医保基金使用应体现救急性,应建立一套综合病种、费用、国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化支付标准,优化按病种结算、定额控制结算以及总额预付结算管理,真正让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满足群众急需的疾病诊疗需要。

对于医改,他认为医疗的主体是医生,其也应该是改革的主体。“医改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但再难也应该改。我认为,医改最主要的是解决如何释放医生生产力的问题。”史伟云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5-26 第4版 两会)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