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学锴文集》首发式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该文集共10卷、22册、1200余万字,系统整理、全面展示了被誉为“唐诗知音”的刘学锴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唐诗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推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程毅中、袁行霈、莫砺锋等一批古典文学大家均对这套文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刘学锴出生于1933年,浙江松阳人,早年就读、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3年调入安徽师范大学工作至今。他是海内外学界公认的李商隐研究权威、温庭筠研究专家,也是唐诗鉴赏大家。
本次出版的《刘学锴文集》,分为《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李商隐诗选》《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诗词选》《唐诗选注评鉴》《古典文学名篇鉴赏及其他》等10卷,收录了他近70年研治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的主要成果。
刘学锴被认为是最懂李商隐、温庭筠的人。“不论谁再研究李商隐和温庭筠,都绕不开这些高水平的成果。”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说。
在唐代文学史上,李商隐是一个颇多疑问和争议的人物。袁行霈表示,刘学锴不畏艰难,对李商隐做了系统的研究,既包括其诗文的整理、笺注,又包括对其生平的考证评论以及其接受史的梳理,解开了许多长期纠缠着研究者的谜。他完成的《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等系列论著,对于李商隐其人其诗有大量突破性或创新性的结论。比如,关于李商隐“开成五年江乡之游”的辨正和“梓幕期间归京”行程的考辨,他就给出了令学界普遍信服的结论,有益于深化对李商隐的认识。他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余恕诚的相关研究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掀起“李商隐热”,并由此改写文学史,重估了李商隐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2005年退休后,他又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温庭筠诗词选》3部著作。
刘学锴还是唐诗鉴赏大家,75岁时,“不能忍受闲暇无事的状态”的他开始撰写《唐诗选注评鉴》,历时4载,300万字,一笔一画在稿纸上写成。中国唐代文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评价此书是“近30年最出色的大型唐诗选本”。中国宋代文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则认为,“他写的鉴赏文,是真正懂诗之人所写”。此后每次重印,他都会对已发现的疏失进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时年86岁的他又新增修订400余处。
“刘学锴曾谦虚地总结三条治学经验:第一条是,笨人用笨功夫也可以做一些有用的工作;第二条是前人已经有很丰富的研究,后人也可以做出成绩;第三条是自知才学有限,不如集中力量攻其一点。”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程毅中说。
从“义山解人”到“飞卿知己”,再到“唐诗知音”,刘学锴穷毕生之力,成一家之言,本次出版的《刘学锴文集》即是“笨功夫”或说是“真功夫”做出了真学问。 (桂运安)
《中国科学报》 (2020-12-31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