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卞毓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3
选择字号:
人类未来细思量

 

《人类未来》,[英]马丁·里斯著,姚嵩、丁丁虫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定价:58元

■卞毓麟

《人类未来》英文原著名On the Future:Prospects for Humanity,中文书名简洁有余,蕴藉稍逊,翻译实属不易。

未来,有近未来和远未来之谓。但“近”和“远”总是相对的,本书所言究竟是多远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又该是何等模样?

此题无标准答案。对人类未来之预判见仁见智,因人而异。作者马丁·里斯之学养与才识,决定了本书的品格与风貌。里斯是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生于194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67年在丹尼斯·西阿玛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为《射电源和星系际介质中的物理过程》。西阿玛是一位难得的导师,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包括《时间简史》的作者、“轮椅天才”斯蒂芬·霍金,还有不久前刚去世的约翰·巴罗(其多种著作已有中文版)。

20世纪60年代,里斯的学术生涯起步之际,正值国际上天文学新发现势如井喷之时,这为他提供了极佳的用武之地。里斯研究成果丰硕,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任期两年,不得连任),1995年至今任皇家天文学家,2004年至2012年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2005年至2010年任皇家学会会长。此外,他还是多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人类未来》立足科学,思考人类的现状与未来,探究人类应当如何选择自己该走的路。作者在导言中写道:“本书描述了一些关于未来的希望、恐惧和推测。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并让我们这个日益脆弱的世界维持至长远的未来,关键在于加快某些技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限制技术的过度运用。人类面临的挑战将是巨大而艰巨的。我将对此提出一些个人观点——谨以科学家(天文学家)、同时也是人类中的一名焦虑者的身份。”

里斯的这本书涉猎广泛,思路明晰:当前世界—未来科技—放眼宇宙—哲学探究—把握机遇。相应地,全书分设5章。

第1章《深入人类世纪》,分析当下世界的一些潜在危机,包括能源、核威胁、气候变化等;第2章《人类在地球上的未来》,预测生物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风险;第3章《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探讨宇宙背景中的地球、太空旅行、“新人类纪元”、外星智慧等多方面的远景;第4章《科学的边界和未来》,以科学视野重新审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提供若干基础性与哲学性的科学主题探索路径。这些主题探索提出了关于物理现实的范围、我们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认识是否有内在局限性等问题,有助于预测科学对人类长远未来的影响。

第5章《总结》复归当前,探讨人类依靠自身改变未来的可行途径和方式。作者认为,我们的文明由创新而塑造。创新来自科学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然的深入理解。科学家需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公众进行更广泛的接触。应对当今的全球性挑战,可能需要新的国际机构,这些机构既要有正确的科学指引,又要对公众的政治和道德意见作出回应。

里斯认为,21世纪很特殊。21世纪是第一个由某个单一物种——人类决定生物圈命运的世纪。“人类掌握了地球的未来。我们已经进入了某些地质学家称之为人类纪的时代。”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在书中各有发人深省的议论。

例如,在第1章的《气候变化》一节中,里斯指出气候变化“凸显了科学、公众和政客之间的紧张关系”。他提到“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禁止在公开文件中使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这两个术语”,表达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沮丧。

里斯指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正在上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了大气的温室效应,人们对此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在世界继续依赖化石燃料的情况下,到21世纪后期是否可能突破临界点,发生灾难性的全球变暖,引发格陵兰冰盖融化之类的长期趋势?

即使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存在一个世纪后发生重大气候灾难风险”的人,对于今天应该如何倡导紧急行动的看法也并不一致。这取决于诸多因素,“更重要的是,这还取决于一个道德问题——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限制自身的满足”。

里斯用一个类比来质问对气候变化的忽视:假设天文学家追踪并计算出某一颗小行星将在2100年撞击地球,而这种撞击的可能性(比如说)只有10%,我们会不会轻松地说“这是一个可以搁置50年的问题”?相信人们会很快达成共识,应该马上着手,尽最大的努力设法让它偏离轨道。今天的许多儿童将会活到2100年,我们要关心他们。那么,对于气候变化呢?

本书还有许多精彩讨论。如第2章生物技术方面,有转基因(作者认为关于转基因作物和动物的辩论,在英国处理得不太好)、延长寿命、“安乐死”(作者说,尽管80%的公众都支持安乐死,但英国坚持己见)、器官替代(作者设想或许能开发出制造人造肉的技术,用3D打印的方式实现器官的替代)……

里斯曾经接受过一群“冷冻”狂热分子的采访,他们的总部设在美国加州。里斯告诉他们:“我宁愿在英国的墓地里终结我的人生,也不愿在加州的冰箱里结束我的生活。”那些人嘲笑里斯太守旧了,是个“死刑犯”。后来里斯惊讶地获悉,英国有三位学者竟然已经注册了“冷冻”服务,两位付了全款,一位选择了打折项目,仅仅冻结头部。

我赞同里斯的主张:“就算冷冻计划有成功的可能,我认为也不值得钦佩……尸体将会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复活——他们将成为来自过去的难民。”“‘解冻的尸体’将会加重后代的选择负担,我们在当下并不清楚他们会如何对待这件事。”这如同在一部科幻小说中,针对克隆尼安德特人一事,一位教授质疑:“我们是应该把他放进动物园,还是送他去哈佛?”

为长生目的而“冷冻”人体,使我想起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早在半个世纪前说的一席话。面对西方国家当时盛行“人体冷冻学”的讨论,阿西莫夫直率地表达了他对长生不死的否定态度。他深刻地指出:“很清楚,假如地球上只有很少人甚至没有人死亡,也就将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出生。这就意味着一种没有婴儿的社会。这将是由同样的脑子组成的社会,没完没了地沿着同一道路循环往复因袭陈规。必须记住:婴儿拥有的不仅仅是年轻的脑子,而且是新生的脑子。多亏了婴儿,才不断地有新鲜的遗传组合注予人类,从而打开了通向改进与发展的道路。”里斯和阿西莫夫讨论的主题并不完全重合,但所见堪称异曲同工。

本书涉及的话题还有网络技术、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

1997年,“深蓝”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年后,“阿尔法狗”于2016年击败了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规则改变”:“深蓝”的程序是专业选手编写的;“阿尔法狗”则吸收巨量对局的情形以及进行自我对局,获取专业知识,而其设计者并不知道它将如何决策。

2017年,“阿尔法狗零”更进一步:人们只告诉它规则,而没有真正的对局数据。它从头开始,结果在一天之内就具备了世界级水平!但是,这里还是有差别:“‘阿尔法狗’的硬件所使用的功率高达数百千瓦”,“李世石的大脑仅需消耗约30瓦(相当于一个灯泡),而且除了下棋,他还能做许多别的事情。”

至于更长期的远景,一些科学家担心计算机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追求某种对人类怀有敌意的目标。一个强大的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学习到足够的道德和常识,从而“明白”在何种情况下道德和常识应该超越其他动机。人工智能不应该痴迷于追求目标,而应当在其即将违背道德规范时适可而止。

计算机的运算技能甚至包括创造力飞速提升,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也会变得司空见惯。

再下一步,如果我们能用电子植入物增强我们的大脑,那么我们的思想和记忆就可以下载到机器中——它将成为一个不受躯体约束的生命。这就遇到了关于个人身份的那个经典哲学问题:如果你的大脑被下载到机器中,那么它还会是“你”吗?你会因自己的躯体即将被销毁而感到轻松吗?

你是否认同:在更远的未来,一个多才多艺的超级智能机器人,也许是人类需要创造的最后一项发明。一旦机器人超越了人类的智能,它们就可以自行设计和组装更加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机器人终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最为独特的能力,多数人对此并无争议,争议仅在于超越的速度。

里斯认为,“取代人类的文明,将会完成无法想象的进步”,这又令人想起半个世纪前阿西莫夫对于“思维机器”的见解:“假如人最终造出一种机械,不管带有或不带有有机部件,在各个方面,包括在智力和创造性上,都等同或超过人自己,会出现什么事情呢?”“……当然,我们有能力通过拒绝建造太聪明的机器来阻止这种令人懊悔的斥责。但是,建造这样的机器是很诱人的。有什么样的成就能比创造出超过创造者的物体更宏伟崇高呢?”

无需列举书中谈及的更多实例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英国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言之有理:“《人类未来》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马丁·里斯结合他深刻的科学观点以及对人类的同情,用清晰的语言和完美的散文风格阐述了当今人类文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受到普遍的关注。无论是否同意书中提出的所有观点,你都需要认真对待它们。”

《中国科学报》 (2020-12-03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