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1
选择字号:
“标准”不全 “联盟”难为

 温才妃  《中国科学报》记者

■温才妃

近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互认部分课程。大家在欢天喜地地调侃“不再为考北大,还是考清华发愁”的时候,殊不知,两所顶尖高校的跨校学分认定,只是校际学分互认中难度系数最低的一档。

两所高校实力相当、学科互补、毗邻而居,更有彼此理解的教育理念,它们的“联姻”更像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婚礼。实际上,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宣布互认学分,其性质也是如此。但是,倘若加入数量、地缘、学科等因素,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高校,跨校“联盟”的难度就会陡增。其中,最棘手的莫过于课程认定的标准问题。

打个比方,一名普通高校的学生通过学分互认的校际协议,来到名校上课。原本他在本校可以取得数一数二的好成绩,但由于名校“高手如林”,他仅获得了一个中等成绩。当这名学生拿着这张成绩单回本校,教务处又没有对成绩做相应的体认、升等时,势必会影响学生评奖学金、出国留学、保研时最看重的绩点。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没有跨校选课的热情。这样的问题已暴露在高校短期交流中。

理论上来说,反向也成立。名校学生通过学分互认的校际协议,到普通院校上课,最后获得数一数二的好成绩,顺利获得名校奖学金、出国留学或保研的机会。但实际上,由于“人往高处走”的选择性心理,加之容易被察觉,近年来这类现象被曝光的并不多。

实际上,此前为了规避高低差,跨校联盟圈定的也大多是水平相当的高校。纵使稍有差距,实力稍逊的高校,也多是拿出本校精品课程作为联盟公选课,以此保证联盟内的开课质量。不久前暂停的武汉七校联盟,早年间迅速崛起,采用的就是这一模式。

如此通行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地方。但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它并没有直面解决学分转换这一难题。

以国外先行者的经验来看,国外高校成立校际联盟,主要是为了给学生灵活转学、升学以及短期学习打开方便之门。它们彼此间通过协议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学分转换体系,承认社区大学所修得的学分,用以抵消升学、转学中的“重复作业”,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国内高校没有转学一说。跨校修学分,对接的是课程、短期学习及辅修等。然而,武汉七校联盟因政策冲突导致暂停,使得跨校辅修陷入僵持状态。课程互认在多校区办学、上课时间多耗在路上,且慕课打破了地域授课限制的今天,吸引力大大降低。昔日如火如荼的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所开设的课程,如今面临的就是这一问题。

未来,跨校联盟的吸引力也许还在于升学,如专升本中的课程或学分互认,其情形如同从美国的社区大学转入研究型大学。

因此,让跨校联盟焕发活力,最应该做好的依然是学分转换的标准问题。因为灵活的前提是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我国高校的学分互认都是彼此相对封闭的小团体,给更广大的校际之间,尤其是跨国校际交流中的学分互认带来了诸多不便。国家层面的学分认证标准缺失,是造成校际之间学分采认颇费周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妨参考一下学分转换的先驱——欧洲与北美的做法。

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采用学分、课业负荷量、等级三个要素,确保学分在不同机构间转换,并且可累积,从而在高等教育领域设计了一套相对简化、可比较的资格框架体系,用以学分互认时参照执行。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学分转换系统(BCTS)在判断课程是否等价时,主要的参考标准是课程提纲。其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预期学习效果是评估中最重要的指数。两门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匹配取决于评估。

实际上,在国内,国家开放大学正在打造的资历框架联盟,其基本工作就是对学分量的体认,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模式、技术路径、工具方法以及应用模式。而要满足更深远、更强烈的学分互认需求,不能止步于此,还要从国家层面把关课程质量、科学制定认证标准,建立学分课程认证和转换体系,如此才能为校际之间联盟跨越层次提供相互协商的切入点。

《中国科学报》 (2020-01-21 第7版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