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宁 沈春蕾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26
选择字号:
构建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破局成果转化这一复杂的系统性难题?助力科技创新切实发挥支撑社会发展功效,专家表示——

■通讯员 向宁 本报记者 沈春蕾

一项科技发明要走过技术研发、中试熟化、企业孵化等诸多阶段,才有可能将其科学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内嵌于社会日常运作之中,由许许多多的人和机构参与,涉及到资金、信息、政策、文化等多种要素的组合和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日,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构造学术交流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与会专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的意义价值、要素构成、国内外经验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构建优良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等议题,开展了多视角、多层次的交流探讨。

成效显著,痛点仍在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快速发展,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专利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迅速增长。

来自全国技术市场交易简报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1420.47亿元,技术要素聚焦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其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比例超过80%,交易质量稳步提升。

然而,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联系“科技”与“经济”的重要环节,难辞其咎。

“作为技术供给的重要源头,高校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仅有约20%实现转化并批量生产,专利实施率不到5%。”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冯华指出,这缘于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创新活动与企业需求脱节,技术中试熟化环节薄弱,严重制约推广和转化;企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缺乏,专业化成果转化人才短缺;传统金融对成果转化支持不足,政策执行落实存在难点和堵点等诸多不足。

冯华对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现存问题的分析,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同,他们从各自关注的领域给出更为精细的分析和案例。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开举例说,2017年,上海某高校教师研发出一种治疗神经性耳聋的候选药物,专利如果独占许可给企业,总合同金额可能达到数亿甚至10亿美元以上。遗憾的是,这件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写得很差,没有起到保护作用,最终没有得到转化。

来自重庆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的参会代表基于对重庆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实践的梳理表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兼容性不佳。科技成果转化天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项目成功率低是必然的。但一些规定,例如,银行不良贷款超过5%时需要挂牌监管,这就与科技金融的发展需求产生了深刻的内在矛盾。

“科技服务业欠缺有效的行业规范指导,也增加了成果转化效果不确定性。”这位代表举例说,一例针对重庆市某医药公司某专利价值的评估,本地评估机构估价300多万,北京评估机构估价则逾1000万,评估方法和指标间的差异是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直接原因。

时代在变,规则也要变

思想决定观念,观念指导行动,行动改变未来。为了推动科技与经济更好地融合,需要全社会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观念认识与行动方针。

冯华认为,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新经济常态下的新基础设施,需要有全新经济理论来论证和指导创新创业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新经济下创新引领发展有两大路径:一是创业形成新产业,二是现有产业创新形成新业态。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就是新经济下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内在机理不同,政策方针也应当是不同的。”冯华指出,用老观念老思维来治理新经济,正是当前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痼疾。比如,近来大热的科创板,就浮现出其治理规则与交易二板差异不明显的问题。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委会主任蒋慧工提出,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方式上,欧洲国家相对重视国家创新系统,而美国则重视科技创新生态。

“两者涵盖的内容差不多,但侧重点不同。”蒋慧工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含有自上而下的意思,较多突出政府系统的主导作用;科技创新生态则含有自下而上的意思,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重在激发创新个体和创新企业的活力。我国科技创新当兼顾两者。

一个高效运转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涉及到诸多要素。蒋慧工表示,能够影响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顺畅与否的主要是两类:一是软环境,如法律政策、文化观念、体制机制、信息传播等;二是相对而言的硬环境,如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的人才、金融资金等。此外,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活配套服务(教育、医疗、娱乐、饮食等)条件甚至自然环境等,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的因素,但只是间接作用或背景条件,通过影响机构、人才及其工作效率,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犹如化学反应的外部搭配,如果组合不当,会让好果子变成烂浆糊;如果搭配合理,就能顺利产出期望产品,有效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蒋慧工说。

多方主体,共同发力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完善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发力。

在法律政策建设方面,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部长曹爱红就《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设计思路作了报告。《条例(征求意见稿)》基于“成果有无—成果质量—谁来转化—转化定价方式—转化权益分配”的思路,厘清了各环节的权责归属和认定条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高校院所和企业的激励措施以及成果转化环境的建设要求。

在高校院所参与成果转化方面,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赵炎对国内外概念验证中心的发展现状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一项发明诞生后,要依次经历概念验证、工作样机、工程化及生产线等步骤,才能进入产品生产环节。而能进入生产环节的发明为数很少,因此概念验证、工作样机、工程化及生产线3个环节也被称为‘死亡之谷’。”赵炎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尹西明介绍了清华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为首批(2014年)科技成果转化改革11家试点高校之一,清华大学明确提出要“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从问题导向转变为问题和市场相结合的导向”,制定了“加强学校对校地合作的规划和统筹,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等一系列新举措。目前,清华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已进入筹建阶段。

在大型企业推进创新发展方面,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李春成提出,“大型企业可引入平台化战略,开展四业融合试验,创设和发展产业双创平台、创投基金、产业金融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科技地产等。要重视大数据,构建产业集群,结合股权投资机制创新,主动打造创新生态良好的产业创新共同体。”

经过近十几年的探索,我国科技界对创新支撑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无论是理论概念还是政策机制均有了相当的积累与创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如何培育开放心态,掌握跨界沟通方法,打破行业部门壁垒,推动全社会形成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创业的共识,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从业者的使命与机遇之所在。

《中国科学报》 (2019-09-26 第5版 转移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