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胜伟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8
选择字号:
叶丽青:在雪域高原燃烧青春的西子姑娘

叶丽青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学习成长并最终完成学业,所以感恩社会、报效祖国一直是我内心的愿望。大学毕业时,我报考西藏专招,并选择了去西藏最艰苦的地方之一 ——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基层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燃烧自己的青春力量,是我一生最无悔的选择。”近日,在回母校和学弟学妹交流时,浙江农林大学2017届毕业生、现在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服务的叶丽青充满感情地说。

叶丽青是一名“90后”,出生于杭州市富阳区的一户山区农民家庭。父母靠务农维持生活并供叶丽青和姐姐上学。2013年,叶丽青考进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园林专业,但由于她更热爱法学专业,最终转系。她一边追赶落下的专业课程,一边坚持全面发展,并在本科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7年,叶丽青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毕业前,她得知西藏日喀则面向浙江和上海的高校招收公务员,需要志愿进藏工作至少5年,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让她的家人和朋友难以理解,因为她完全可以在浙江找一份发展前景更好的工作。

然而,叶丽青有自己的考虑,“读大学时,我曾获得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四次国家助学金,国家、学校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作出自己的奉献”。

一毕业,叶丽青就挥别家人和朋友,坐上了去往西藏拉萨的飞机。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出远门。高原反应是她经历的第一个难关,也许与她以前是长跑运动员有关,她的高原反应格外严重,家里带来的药、当地配的药似乎都失去了作用。“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适应了就好,习惯了就好。”她这样默默鼓励自己,到达西藏后没顾得上休息,第二天就乘车去了日喀则参加党校培训。

两个月的党校培训结束后,叶丽青也慢慢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她又主动请缨前去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的岗巴县。“越是艰苦的地方,去的人越少,就越需要我。既然已经选择进藏,就要去最艰苦的地方,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叶丽青表示。

相对闭塞的环境使岗巴县很多牧民不会说汉语,而初来乍到的叶丽青又不懂藏语,交流只能靠同事的翻译或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和牧民们交流,她开始学习最基础的藏语,完成基本交流。

需要叶丽青作出改变的不仅是语言,还有当地人的文化与生活习惯。起初,她下乡时总会带上自己的杯子,直到一位藏族姐姐告诉叶丽青,带着杯子会让牧民们感觉她太见外。记得一次去牧场给小羊羔打完疫苗后,叶丽青与放牧人席地而坐,有个牧民给她倒甜茶时,先用纸巾把杯子里里外外擦了三遍,还用力把甜茶壶口擦了一遍又一遍,这让她非常感动,能说的只有“谢谢”。从那以后,叶丽青告诉自己要入乡随俗,让百姓把她当家人,而不是客人。她再去牧民家时再也没带过杯子。每次牧民看到她喝下酥油茶,和他们一块儿吃藏面、糌粑,总会笑得无比灿烂。

在岗巴县的两年里,叶丽青时刻面临高海拔缺氧的困难。2018年过完春节假期返回西藏的第一周,叶丽青因高反发了高烧,但她以为“年轻能扛住”,还是坚持去上班。一个干部得知她生病了,就把药送到了办公室,主任让她提前下班回家休息。她回家后病情并没有缓解,还不断呕吐,叶丽青说:“当时差点以为自己要被送回老家了。”后来,同事找车送她去市里看病输液。和“病魔”斗争了近一周、瘦了近10斤后,她终于恢复了健康。

“在西藏,我遇见了许多的感动、太多的美好。西藏,是个神奇的地方,我发现了最淳朴的人民、这个世界最醇厚的温暖、生命最质朴的旋律。来到这里,我一点也不后悔,在人生的齿轮上,我可以经历更多、感受更多。”叶丽青说。

从去年起,她开始帮扶日喀则的3名中小学生,并积极联系内地的朋友帮助西藏的贫困儿童,希望让更多的孩子离梦想更近一步。

《中国科学报》 (2019-09-18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