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吴锡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8
选择字号:
“乖乖隆地咚”:网络视频传播的“轻骑兵”

 

■本报记者 韩天琪 通讯员 吴锡平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高校,这一变化体现为学生接触信息渠道的日益广泛。如何利用高校媒体平台做好思想政治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展现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成为高校宣传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此,扬州大学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日前,一条扬州大学的新闻——“新生背着冰箱来报到,学校知道后,竟然给他买了个更大的”在网络上刷屏。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该校集纳各校园媒体平台进行融合推送。其中,“乖乖隆地咚”网络文化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制作的短视频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后,更是创下了500余万的阅读量记录。

高校中的融媒体尝试

“为适应媒体格局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1年,扬州大学组建了‘乖乖隆地咚’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2015年,工作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工作室指导老师王贵洲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

工作室成立8年来,已经交出好几份不俗的成绩单。作为教育部首批20所全国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之一,工作室坚持线下创作与线上传播并举,先后制作了一大批有导向、有价值、有温度的视频网络文化节目,在校电视台、校园网和“优酷网”等校内外网络平台制播200多期专题节目,粉丝总数超过10万人,累计网络浏览量1000余万次,以该工作室创新实践为主体内容的成果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工作室现已成为扬州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王贵洲表示。

目前工作室的规模保持在110人左右,分为6个部门,除新媒体部负责每天的平台更新外,其余5个部门主要负责制作不同类型的视频节目。“平均下来,每个部门每个月会出1—2部视频,每个月工作室会出七八部视频。”已经在工作室工作两年的扬州大学2017级广播电视专业学生陈银乔说,视频主题非常多样化,校园生活、思政教育、社会民生、重大活动、文化传播等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腾讯视频上积累了大量粉丝和浏览量。“5年前,我们的视频主要在腾讯视频平台上进行推送,当时的浏览量还是很高的。”然而近两年来,陈银乔发现,工作室在腾讯视频的浏览量在慢慢下降,嗅觉敏锐的工作室团队立即转向短视频平台,加入抖音平台仅仅5个月,工作室的总浏览量就突破了千万。

“我们现在也是紧跟媒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陈银乔表示,在转向短视频领域之后,工作室作品的传播效果开始慢慢上升。

现在的工作室已经完成校园媒体的“融媒体”转型,承担着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等线下,以及官方微博、微信、腾讯视频、抖音等线上传播的工作。

一部好作品如何诞生

工作室坚持做“有态度”“有温度”“有亮度”的作品。为思政教育搭建平台,以低平视角、小切入点聚焦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主动介入讨论,搭建意见平台,做好议程设置,开展思想和价值引领。挖掘、聚焦校园里温情、感人的人和事,用镜头语言记录、讲述、传递师生中的榜样力量和德性光辉。

MG动画是时下网络上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一种视觉呈现形式,工作室紧扣时代主题,结合社会热点和学校实际,创作了《不受曰廉 不污曰洁》《两学一做》《基础文明建设》等20多部MG动画作品,以亲切可人的卡通形象,优化视听界面,做好话语转换,向大学生群体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工作室策划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MG动画》这一选题。

“该系列动画短视频是工作室从内容到形式的一次彻底创新。”王贵洲说。

在创作之初,同学们就认真研读马克思生平故事和经典原著,了解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并根据史实精炼出5段小故事;创作中期,同学们根据故事脚本设计人物造型、动画场景,制作每一帧动画,力求让马克思以更为生动的卡通形象走进大学生心里;后期,经过特效包装、配音和音乐合成,最终完成作品。

扬州大学2016级本科生胡京京从入学起就加入了工作室,至今已工作整整3年,他深度参与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MG动画》的创作。

“我当时负责动画制作及后期的合成剪辑。”据胡京京介绍,该系列动画总共5集,每集2—3分钟,从最初的策划到成片经历了近4个月时间。

“团队同学通过网络上深受年轻人喜爱的MG动画的视觉呈现形式,将思政课内容制作成动画,将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王贵洲介绍,“在创作与传播的同时,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收获是巨大的。”这部作品在校内外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获得当年度高校网络电视一、二等奖各1项。

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和创新平台

“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和应用变革深刻地改造着传统的社会生产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陈银乔说,工作室对他两年的大学生活影响巨大。“首先,工作室给了我很多技术上的指导,比如说策划应该怎么写、后期的剪辑应该怎么做,拍摄中我的镜头应该怎么摆、我要怎样构图,等等。其次,工作室让我学会团队合作,我以前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人。通过制作节目,我学会了团队成员间如何互相协作。”

王贵洲表示,一方面,工作室发挥了“人才孵化器”的作用,网络工作室的主角是学生,学生自主组建创作团队、自主运营各大媒体平台,成员跨专业、年级,成员间分工协作、互相激发灵感,个人综合素质尤其是网络素养有较大提高,符合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工作室发挥了“双创新引擎”作用,网络文化工作室为学生强化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知识、锤炼创业技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许多网络文化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利用工作室的平台,将自己的创业理念进一步落实,毕业后即注册实体的传媒公司、投身创业实战。

多年来,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意识强、素质好、上手快的视频拍摄制作高手,他们中很多人毕业后成为行业的宠儿。2014届毕业生金远独立拍摄的高清电影《黄金日记》在扬州举行公映,如今,他创立的遐客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在扬州已经小有名气。工作室中,先后有4名毕业生进入中央电视台实习和工作,近20人进入省级媒体工作,4人考入国际知名高校深造。

“实践证明,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载体和创新平台。”王贵洲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9-18 第2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