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3
选择字号:
“廊桥申遗·全民参与”2019年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
穿越千年的木拱廊桥

 

■本报记者 袁一雪

在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泰顺县的群山之中,坐落着十几座木拱廊桥。这些廊桥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是当地人行走、乘凉休憩的去处。今年6月,闽浙两省由泰顺县为牵头的七县申遗联盟将木拱廊桥推介至高校,让更多学子认识了解古人的智慧结晶。

上世纪90年代,一本《廊桥遗梦》打动了不少读者的心,之后翻拍的影视作品更是让人们通过情感共鸣结识了廊桥。殊不知,廊桥并非国外独有,在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泰顺县就保留着近千年的木拱廊桥。而其作为中国建筑文化史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已经被纳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6月24日,“廊桥申遗·全民参与”2019年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武汉站)在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行。在高校里,承载了几百年风雨的木拱廊桥不仅是自古至今联结当地河两岸人民的桥梁,更是连通古今、联结高校与地方的桥梁。

木拱廊桥的故事

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政和县,自古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曾有大量文人志士迁徙于此,醉心桃源之地,并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当地,廊桥也被称为虹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桥梁样式。1959年,著名桥梁专家罗英先生主编的《中国桥梁史料》出版,其中收录了另一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研究汴水虹桥的文章。但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桥梁技术已失传。

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木拱廊桥在浙南被“发现”,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例举泰顺的薛宅桥、庆元的竹口桥等五桥,证明“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民间并未失传”。

上世纪90年代,来自国内外的一批高校学者和地理历史学家走进这片土地,并被木拱廊桥深深吸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刘杰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与汴水虹桥构造极其相似的古代桥梁建筑,不但构造精美,而且经久耐用,每座桥梁都是一道风景,并称其为人类即将消失的圣地。

“仔细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应该注意到,图上绘有北宋时期的木拱桥。”刘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说。在泰顺县等地发现的木拱廊桥在外形上与《清明上河图》略有区别,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

木拱廊桥最令人着迷的是其横跨40米宽的河流而不需要任何柱脚的支撑。根据《宋会要》的记载,绘于《清明上河图》的木拱廊桥可以通行装载数十石的大车,其载重量相当于今天2至3吨的卡车。

已经研究木构廊桥20余年的刘杰将闽浙山区这种木拱桥称之为“编木拱梁”结构。这是因为在建造过程中,整座桥梁总体是由原木纵横“编织”而成,但在桥梁的中部存在一段“梁”式结构,所以这类桥梁在结构学上亦拱亦梁。为了形成“拱形”,千年前的工匠们将桥面分为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如果分别将第一系统的四根拱骨与第二系统的三根拱骨视为“经线”,而将横在其上的横木视为“纬线”,则这两者上下穿插叠压。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经纬之间的摩擦力,保持了拱桥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这是属于中国传统营造的智慧,与西方的传统不同,我们的祖先更喜欢用简单的思想解决复杂的事。”刘杰说。

与高校结下的缘分

2002年,从泰顺县走出、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钟晓波,因为阅读了刘杰于上世纪90年代在《地理知识》(即今天《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上发表的《泰顺廊桥》一篇图文并茂的长文,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投身宣传家乡泰顺木拱廊桥的事业。“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钟晓波找到我商讨如何办好‘泰顺廊桥网’,我当时给了他两个建议:一是改泰顺廊桥网为中国廊桥网,二是寻求社会资助。当时我还介绍了上海的美籍华人叶守璋先生。叶先生是一位慈善家,为支持我个人从事中国廊桥研究,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华桥基金会’。”刘杰回忆说。

那时的木拱廊桥在经历了上千年后,大多已破旧不堪。一些桥面上的挡板,几乎全部脱落;有些桥底的圆木被盗导致整座桥摇摇欲坠。比修复木拱廊桥更严峻的现实是,能够按照传统工艺修桥的人已经极少。

网页一经完成,立刻得到了泰顺县相关领导的支持。他们还邀请企业注入资金,并在刘杰和复旦大学吴松弟等教授的建议下决定让其走入高校。第一站便设在刘杰和吴松弟分别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策划这个展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廊桥,拉近大学生与客观物质的联系,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寻找自己的梦想。而无论是泰顺等七县当地旖旎的风光还是建桥技艺的复兴都符合我国绿水青山的生态目标与文化复兴的目标。”刘杰表示。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木拱廊桥走入高校的活动,让更多从事建筑、人文的师生了解那些几近失传的工艺与曾经辉煌的历史。2005年到2008年,刘杰还与吴松弟、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系主任包弼德合作,邀请其他教授和学生一起前去木拱廊桥所在地进行联合考察。

同时,国内的报道也得到了国际的呼应。两年前,英国一家纪录片公司通过美国教授推荐找到刘杰,要求前去浙江庆元县、泰顺县拍摄木拱廊桥。纪录片拍完后将在美国播出。其拍摄的目的,是因为几十年来,洪水、飓风、火灾频发,美国有大量廊桥被人为或者非人为破坏,相关部门在不断探索如何拯救和保护这些遗存的廊桥。最终,他们选择对标中国—— 一个有着2000多年廊桥建设历史的古老国家,今天,在中国的南方、西部山区有很多廊桥被保存下来。

“现在中西方建筑智慧在融合,中国很多传统营造智慧被西方结构科学吸纳。我希望不仅是西方关注我国的古老文化,大学生也应该从木拱廊桥曾经被忽视的、认为落后的传统文化,寻找到与现代社会结合新的爆发点。”刘杰表示。而自开始研究木拱廊桥后,刘杰所带的研究生中已经有多位以此为题进行研究。

只为更好的保护

2002年木拱廊桥的展览第一次走进高校并一炮而红后,2004年,闽浙七县就启动联合申遗工作。2009年,“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闽浙木拱廊桥”正式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闽浙七县组建廊桥保护和申遗联盟,签订《联合申遗备忘录》,动员更广泛的力量参与到廊桥保护申遗中来,力争早日让闽浙木拱廊桥进入世界遗产大家庭。

这股力量自然有高校一份,2014年,闽浙七县联手再次走进高校,这次除了上海市外,还选择了浙江省与福建省的多家高校。“2014年和今年走进高校时我们准备得更充分,不仅展出了关于木拱廊桥的工艺,还展出了不少当地特色文化,比如畲族民歌、提线木偶戏、寿宁北路戏等国遗项目。”泰顺县廊桥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庄通在接受采访时告诉《中国科学报》,“今年下半年,我们打算带着木拱廊桥的展览走进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让更多高校了解这项技艺。”

《中国科学报》 (2019-07-03 第6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