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3
选择字号:
区分学位等级或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良方”

 

李志民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其《美国教育民主化》一文中,首次以高等教育毛入选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这也是目前已经被国际教育界普遍接受的论断。根据该标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化教育阶段,达到15%~50%属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属于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按照毛入学率指标的划分,200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在1999年大学大扩招3年之后的2002年我国的毛入学率就提升到15%,迈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门槛。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而从高考录取角度来看,2018年高考报名975万人,实际录取790.99万人,实际录取率高达81.13%,这个比例在2017年就超过80%,尽管考上好大学很难,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不上大学已经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情,中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宽进”。

而在高等教育的另一端,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普遍希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府部门也呼吁高等教育要严把出口关,可以说,“将中国高校袋口扎得更紧些”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高校和社会的共识。但大学的“严出”不能停留在共识上,不能仅仅是一些人的口号。

多年以来,中国孩子的学业生涯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阶段性现象,那就是以大学为分界点,为了考上好一点的大学,大学之前累得要死,由于没有“严出”的社会文化氛围,上了大学之后嗨得要死。甚至很多人从小受到的激励就是:现在又苦又累无所谓,考上大学就能玩了。

于是,作为学生生涯“间隔年”,离社会最近、最应该下苦功夫学好本领的大学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大学生上课睡觉、通宵游戏、逃课恋爱、喝酒吹牛等“放飞自我”的颓废,临到考试再抱佛脚,或者求老师放水给个及格分,一路绿灯,大学本科四年就浑浑噩噩地轻松毕业了。

不过,从去年开始,政府官员表态要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上述的“好日子”眼看就要到头了。但光靠政府部门呼吁甚至发文件,如果不调动大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恐怕难以扭转大学目前的状态。

华中科技大学在2018年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专科毕业,为高校的“严出”做了新尝试。被不少学生视作救命稻草的“清考”制度,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引起了媒体、学生家长的一片叫好之声。但单靠个别或一些大学领导的觉悟,仍难以取得持久性的好转。

需要指出的是,“严出”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严出”而去设置什么淘汰率或者末位淘汰,这样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况且客观来说,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就业率来说,一旦适用样本扩大到一定程度,“严出”都有可能演变成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麻烦,需要更加智慧的方法切入。

更重要的是,目前针对“严出”的手段和政策中,只是把学生作为被动管理的对象,没有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解决“60分万岁”这个痼疾,而这恰恰是中国大学生之所以放松甚至放纵的根源。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那么,毕业时根据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学位证书的分级,也许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体验过英国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对此深有体会。中国大学的学位只是笼统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只要符合毕业以及授予学位的标准,学位证都是一样的,看不出区别,但英国大学的学位证却分三六九等,会根据你大学的综合成绩体现你的学位等级。

以英国本科为例,学位成绩是根据加权平均数算法来计算的,并直接体现在学位证上。各学校各学科略有不同,本科通常以第2年和第3年各学科的分数,乘以不同占比来计算(本科第1年的分数占比通常为0%,不计入最后的学位成绩)。本科的及格线是40分(低于40分没有学位),学位分以下四个等级:

40~49:本科三等(Third Class)

50~59:本科二等二级(2:2 或Lower Second Class division)

60~69:本科二等一级(2:1 或Upper Second Class division)

70+:最高本科学位等级(1st 或First Class)

英国学位证书的作用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英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不仅要看你的本科学校,还要看你的学位等级,如果你想申请G5院校的研究生,一般是要本科一等学位。申请其他排名较好的大学,一般也至少要2:1学位。

第二,英国的公司也非常重视学位等级。一般来说至少要2:1学位,少数好公司的职位是要一等学位的。

这也就意味着,当你出示学位证的那一刻,别人就能知道你在校期间的学习好坏,不是像我们国内,考90分与考60分最后拿到的学位证是一样的。由于深造和就业都要仰仗于更好的学位认可,其实就是平时成绩的积累,这等于通过优胜劣汰的分层,反过来刺激和倒逼学生对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视。

学位书分级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中国高校存在的核心意义在于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则是在合适的岗位上各司其职,那么区分人才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学位证书的分级也可以让国家和用人单位更便捷地进行人才的识别。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英国的学位制度,而应该结合我们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但是这种“用疏而不用堵”的巧妙倒逼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9-07-03 第4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