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3
选择字号:
学术速递

 

杨伟清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在证成德治的重要性时,德治论者往往诉诸建立在道德与法律多重比较基础上的道德的功用。但这一思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了,没有充分意识到诉求的前提与达致的结论之间的巨大鸿沟。从总体上来说,这一证成思路面临着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诸如怎样从事实判断通达价值判断、如何解释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如何证成国家介入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如何厘清国家的权限等。当我们具体考查德治论者在证成德治时诉求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也清楚地发现,这些关系要么根本与证成德治无关,要么与证成德治仍有很远的距离,有些关系则进一步说明了推进法治的重要性。这就意味着,在证成德治时,德治论者要么完全舍弃这一思路,要么能很好地应对这一思路面临的诸多问题。

——《道德的功用与以德治国》,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03期

陈洪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清初,惨烈的大事变延续既久,被迫“左衽”的文化屈辱又创剧痛深;同时,晚明的文化繁荣产生出了一大批文才卓异、思想丰富的作家。因缘际会,“诗史”的文学思想便得到了空前的发育。这个时期,思想方面的领袖,当首推黄宗羲;文坛的领袖人物,无疑是钱谦益与吴伟业。他们的“诗史”观念以及率先垂范的创作实践,都对风靡一时的“存史记事,铺陈为尚”的诗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清初“诗史”书写的风潮之所以不过二三十年就骤然消歇了,主要是由于外部与内部因素造成的:随着清王朝统治趋于稳固,社会生活逐渐“常态化”,“史材、史料”随之匮乏;同时文网渐密,更多的人对敏感话题避而远之。另一方面,“诗史”观念的内在矛盾性——“诗贵隐曲,史贵直切”,限制了作家高水平创作的可能;而生硬地“以诗为史”,也给诗歌增加了难以负荷之重。一成风气,免不了鱼龙混杂,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存史记事,铺陈为尚——清初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

李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成员获取社会地位和尊重的主要渠道之一,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民族复兴,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研究发现,中国教育一直在进行着结构上的调整,普通高校机构数、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学前教育机构数占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国教育正不断向职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资源、教育活动、教育成就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非均衡程度不同。未来,中国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教育与经济可持续地协调发展;要加快缩小地域经济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包容、均衡发展;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先进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中国向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迈进。

——《40年来中国的教育及其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陈天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法国于1968年开启“大学自治”运动,立法者以新公共管理理念为指导,逐步充实“大学”的法律人格,努力实现大学在组织和管理上的自治。在内部治理体系中,这具体表现为“大学校长”与“行政委员会”之地位的提升,以确保“大学校长”对大学的全面领导,从而有效贯彻大学的发展规划。2007年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同时,这也对大学教师所传统享有的“自治权”构成了威胁,引发了法律纠纷。宪法委员会及最高行政法院借此介入其中,重新确立了对大学教师之独立与自治的保障,这也驱动法国立法者在2013年再次开启了教育体制改革,以重新寻求“大学自治”与“教师自治”的平衡。

——《法国的大学治理:在“大学自治”与“教师自治”之间》,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年02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