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国清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25
选择字号:
你还记得本科老师吗

 

■吴国清

当老师的,有没有教学生真东西,得到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高校老师,至少我会从教授技能和有所得的角度去看每一位老师。

回想自己的本科时代,上了近七十门课,大多数都是很不错的课。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还可以如数家珍地评价一番。因为课程很多,我就说点“传奇”。

印象最深的那位穿工作服的教授。刚上大一时,还不知道教授到底啥样,对教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一次,在上晚自习的路上,看到一位穿着工作服、面容消瘦、戴眼镜的老者从我们身旁匆匆走过。班里某位有见识的同学小声嚷道:“看,‘一马二杨’的杨!”杨老师是拿过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的,在当时能获此殊荣的人极少。这位杨老师与其他两位专业的能人一起被称为“一马二杨”。今天一睹真容,这么大牌的教授穿成这样,是我等小辈儿始料不及的。由此,我也就着迷上了实验室,没事总喜欢往实验室、车间跑跑。

我的“理论力学”老师,这老头儿又瘦又有点儿黑,整天咳嗽,但是课讲得很认真。据说他是从马兰基地回来的,参与了原子弹的计算,隐姓埋名的牛人一个。

“材料力学”老师,这老头儿嗓门儿大,愣是把一门枯燥、繁杂、细致的课,讲得有吸引力,穿插了很多案例。很多大型工程都有他的身影,听着就羡慕,也让我有了想去那些大工程看看的冲动。

还有一位“液压与气压传动”老师,没事就在学校花园里和一群老头儿下棋,去企业、下棋、上课,估计这就是他的三部曲。这位老师话不多,讲案例干净利索,能给企业解决问题,课程讲了很多诀窍,所以,上他的课不能不仔细听。

我的“金属学及热处理”老师,一位特别认真的老太太,她把那么枯燥的课揉碎了讲,循序渐进,一点点,我们都听进去了,没有掉队的。这门课程是我们专业的“红宝书”,如果学不好,就不能继续“玩”材料了。

大二时,我们的哲学老师未见其人先闻其名,据说是大学生辩论赛的指导教师,上课时也的确被她的口若悬河而感染,我一直坐在第一排听课,很认真地听课,受益匪浅,至今还能在大街上一眼认出这位老师。

“公差与配合”老师是位特别认真的老太太,她教得认真,学生学得也认真。曾经有个小事故:一次考试,我给忘记了时间,老太太让我们宿舍老大回宿舍找我,说缺一个不开考,还好我和老大在路上就碰到了。

有位绰号叫“王百万”的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大学教授做到百万元收入,的确是件值得大家议论的大事。那位“王百万”的称号不白给,他的研究生有独立的办公室,竟然还有一台486电脑独自使用(那可是286时代)。他的研究生可以直接到工厂做试验,随去随做,方便得很。科技就是生产力,真理往往就是这么不小心被验证了的,我的内心也就是这么被征服的。科研可以不只是发发论文、写写专著,还可以成为企业的上宾。顺便说一句,这个“百万”和国家经费无关。

有一门课叫“造型材料”。老师是位五大三粗的女老师,长得威武,还姓武。武老师上课经常要念,一边念一边让我们听写,都是一些书上没有的配方。武老师总会说:“一定要记下来,将来你们干铸造会用上的,很重要。”武老师的课上得很紧张,经常要抹一抹汗珠子;我们也很紧张,每次课下来,几大篇纸都记满了,手也抽筋。虽然是门枯燥的课程,但是想到这些“偏方”“秘籍”,将来干这个行当要用,也就没有心思去想是否枯燥了。诸多年过去,倒是没有机会去试试那些配方,直到后来开始做一个与之相关的项目,那种自信的感觉又让我想起了她。

还有一位可以称之为科研引路人的老师。他姓姜,说话粗声粗气,嗓门也大,豪迈得很,每一个字都充满爆发力,非常能调动大家的情绪。姜老师带着大家去外地实习时,大家兴奋得嗷嗷叫,活也干得嗷嗷叫。能够把队伍带得嗷嗷叫的就是好带头人。姜老师带我们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车间数来宝似的讲着那些庞然大物,还让我们把整条线的运动简图、大概尺寸弄出来,真的很考验人。姜老师是副教授,后来似乎也没能升为教授。但姜老师有一句话很动听,也让我对科研突然有了兴趣。姜老师讲:“我做了半辈子喷丸设备,下半辈子还会继续做下去!”到底是什么设备,值得一个人要投入一辈子去研究?做一辈子设备,意味着什么?在当代,意味着放弃职称、放弃荣誉。

有个夏天,有幸到西部某大单位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喷丸设备,是国外的,也是国内唯一给大飞机机身喷丸的设备。我知道,我们提高技术提升创新能力还有很长的路。现在,姜老师那一拨有气量、有胆识的人已经退休了。但是对他们的尊敬,和他的职称无关,和他的退休无关,因为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坚守!

我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老师印象最深。当时的毕业设计老师有两句关于作科研的教诲现在还记得:“这么多年了,我也没什么成果,你这两个月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成果,但结果还是应该有的。”另一句是:“我只是要求你完成它,至于怎么完成你自己想,如同让你去北京,火车、汽车、飞机你自己比较、自己看,量力而行。”

还有我的“有色金属熔炼”“铸造车间设计”“铸钢”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多年后,他们的教诲还历历在目,激励、鞭策我们继续前行。如今,我也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每每上课,不敢懈怠,也在想,若干年后,我的这些学生会如何评价我呢?

(http://blog.sciencenet.cn/u/wgq3867)

《中国科学报》 (2019-03-25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