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传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2-22 0:0:52
选择字号:
描摹“创新人物”的创新思维

“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共三册),尹传红著,刘夕庆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尹传红

新年伊始,我的新著“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共三册,《探索的足迹》《创新的力量》《思想的锋芒》,)面世。仅仅十来天后,即登上当当网的科普读物新书热卖榜,一度升至“近7日”榜第3名,“近24小时”榜第1名,真有点儿出乎意料。

这套书,追本溯源,可以说是一位科普界前辈的“慧眼”促成的。

2009年春的一天,时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人民邮电出版社原总编辑陈芳烈老师打来电话,约我到他家里谈事。见面时他告诉我,注意到我最近发表的一些人物传记故事,感觉写得不错,读来挺有味道。

老实说,那会我只当是前辈对晚辈抬爱的客气话。可陈老师却很认真,揪着这个“主题”不放,向我直言:“不是什么人都能把这件事做好的,我觉得你行,做得很好!你应该继续做下去,要不真的可惜了。”

前辈的点拨引起了我的思考。尽管当时我已经出版了3本书,有上百万字的作品发表,可我本人竟然都没有意识到,自个儿的“创作专长”在哪。

自那以后,我结合自己对科技史的偏好,更专注于人物传记故事的创作,同时潜心探索写作技巧。特别是,我更加专注于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准确、精练而又不乏生趣地描摹好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质。

其实,打小我就爱读人物传记,并且深受其益。尤其是那些提升人类文明、推动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的发展轨迹,常常给我带来触动和启示。后来,在我创作人物传记故事的过程中,由于时不时地穿越时空,融入所写人物的时代氛围,感同身受其思想与命运,自己常常也被点染、感化。

记得,正是在创作《马斯洛:展现“自我实现”之光》时,我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自我实现”其实就蕴藏于人们对生活的某种态度之中。而在创作《樱桃树上的梦想》时,那位悲情的主人公——“液体火箭之父”戈达德的一句名言“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现实”也不时在我耳畔回响。当我在写作中遇到一个“坎”,长时间推进不下去而突然“灵光一闪”顺畅落笔时,情也同时触动——被戈达德其人其事所感染,我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接着就敲出了一句转折过渡的话:“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梦想、希望和现实在时空中延伸,总是不乏杰出人物的交集。如戈达德在自己的事业稍有起步而又面临重重困难之时,曾给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本丛书中有介绍)去信,叙说《星际战争》这部科幻小说对自己事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并表达了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感激之情。

书中也有介绍的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通信》一书中则谈到,1726年他旅居英国期间,无意中听到学者们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谁是最伟大的人?是恺撒、亚历山大、铁木真,还是克伦威尔?有位学者坚持认为牛顿是最伟大的人。伏尔泰同意其看法,因为“他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

而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605年在《学术的推进》中曾明确提出:“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权力与统治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以来的250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啊!”

我对书中所涉人物的选择与描摹,大致就体现了上述思想。为避庞杂和散乱,我尝试在篇章结构上以思想者、预言者、探索者、发现者、开拓者、创造者划分之。对于单个人物的介绍,我也期望能够在内容与叙述方式上出新,因而没有采取面面俱到的写法(设有“小传”和“链接”等作为补充)。

作为主体的正文文字,我的设计是:一般从人物在其人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场景或重要时刻切入,以一种叙事性风格展开,力图进行视觉化呈现、趣味性表达。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

著有11卷本《世界文明史》的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曾经感慨,人们更喜欢看到的是:那些活着的天才都是常人,而那些死去的天才都是传奇。他进而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会充满敬意地面对高山之巅的飞瀑,面对夏夜海面的圆月,却不愿意以同样的敬意来面对一个杰出的、优秀的人呢?其实,没有什么自然奇观能比得上伟大的人性。”

在写过100多篇人物传记故事之后,我对杜兰特所持观点更有同感。是啊,如果说政治、经济是社会的骨架,那么,伟大的人物就应该是历史的命脉。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历史都不该忘记那些伟大的人物。

当然,创作此书并不是刻意要向读者呈现那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伟人或神人。在我看来,一味拔高难免就会失真,过度美化实则就是歪曲。有血有肉的人才最真实,最有魅力和感召力;也唯有真实,才能让人产生亲近感;相反,则会视为畏途,敬而远之。所以,我并没有专门花费心思去给笔下人物“穿靴戴帽”,也没有特意回避或曲饰其污点、过失。这是我创作人物传记始终坚持的一个准则。

陈芳烈前辈对我人物传记作品的认可和鼓励,让我对创作人物传记故事更加上心,也更有兴趣。他实际上促成了我一个新的创作方向。2014年初,适逢老牌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全新改版,郭晶主编邀我主持“探索发现”栏目,我又断断续续新写了一些人物故事。

2015年8月,应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新任总编辑王世平之邀,我参加上海书展,与卞毓麟老师一起作了一场关于阿西莫夫的讲座,并签售“阿西莫夫书系”作品,其中有一部我校译的《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我在少年时代就深深地迷上了阿西莫夫作品,并因此而喜好科普和写作。在人物传记写作方面,阿西莫夫对我影响至深。此番在与世平总编的交流中,我们敲定将我近来所写的部分人物传记故事结集出版,并初步商定了新版书框架。随后,又与出版社学生读物编辑室的侯慧菊主任具体讨论了篇章结构。

原来考虑分册新出的几本书是人物传记故事加励志,编辑部再度讨论时提出了一个新的创意:三本书以“青少年创新思维培育丛书”冠名之。随后申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获得通过入选。这样一来,我们又侧重从“创新思维”角度,对书中人物再作筛选,增补相关内容,并且在每一个人物故事之后,附加了一段评述性的“创新启示”。

或许可以说,丛书是以作者眼中的历史上75位最杰出的创新者故事,串起了有关创意、创新和创造力思维的典型“案例”,并总结了他们取得事业成功、攀越人生巅峰的关键要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则以“创新思维的多元碰撞,科学人文的跨界交融”概括这套书的特色。这,正是我创作时所努力追求且期望能够达到的那种境界。

《中国科学报》 (2019-02-22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