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2
选择字号:
医工融合的“智慧”之道

 在BOE  IPC·2019创新合作成果展示区,参观者正在咨询智能睡眠仪的使用方法。

■本报记者 计红梅

作为一位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虽然已有50年的从医经历,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胡大一看来,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他经常援引为美国心脏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威廉姆·坎纳教授的名言告诫大家:“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

正因如此,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及“互联网+医疗”的重要性。11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9(BOE IPC·2019)智慧健康服务论坛上,他再次倡导运用互联网+健康服务手段打造针对患病人群、高危人群、老年群体及健康人群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利用智能手机、穿戴设备、互联网医疗设备等与这些人群加强有效互动。

实际上,全球范围内对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即医工结合)的探索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医工结合实践也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然而,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慧医疗时代的到来,医工深度交叉融合也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场景与新问题

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在多年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发现,目前技术爆发正在加速进行,“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爆发性升级的年代”。

陈炎顺告诉《中国科学报》,过去50年,集成电路、计算机等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近20年来,云计算、人工智能(AI)、基因科技、5G等新兴技术发展迅速。例如,AI已经在医疗健康、智慧家居等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新兴技术在短期内的发展与突破,必将催生更多应用,加速物联发展。

陈炎顺认为,当前,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场景不断细分,标准化的产品和通用化的平台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以应用场景为中心的多维协同,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成为实现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医疗领域也同样如此。

新场景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和电机工程教授Stuart Russell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重症监护室里有很多传感器在收集病人的数据。然而,以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收集来的数据可能会出现很多误差,例如不能辨别抽血导致的血压异常升高,从而不断地拉响警报,导致护士对这些预警熟视无睹,甚至直接把报警器关掉。

那么,怎样才能完美地诠释这些数据,使得医务人员不会错失真正需要干预的情况呢?Russell认为,必须基于收集来的真实数据,再加上数学概率论方面的知识,在全局背景下自下而上、同时也自上而下地加以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将概率论嵌入编程语言将会成为下一阶段物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 Russell说。

新机遇与新潜力

“医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并实现了医学科学、医疗技术的跨越式进步。”在京东方健康服务事业群首席医疗官、医工创新与转化中心负责人孙梅芹看来,现代医学临床常用的诊疗设备和技术,如核医学、医学影像等,本质上都是医工融合的产物。

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卫生政策重点扶持的方向,都强调了自主创新和国产制造,这预示着医工融合迎来了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行业的总体趋势是,材料、药品、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及器械的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成为主流方向。”孙梅芹说。

近5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在以年增长20%的速度飞速发展,2014年规模还不到500亿元,到2020年则预计超过千亿元。而速度更快的AI医疗市场,从2016年到2018年实现了同比54%的增长。即便如此,这样的体量在全球同行业布局中也只占了2%的份额。

“这意味着我们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孙梅芹告诉《中国科学报》。

据了解,基于对医学、生命科技的重视,以及医疗市场前景的看好,截至目前,京东方已在北京、合肥、成都等地布局了多家数字医院,希望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医疗、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化服务等。

除此之外,个人和家庭也是其聚焦的场景之一。论坛举行当天,京东方健康服务事业群数字人体事业部首席市场官王雨楠介绍了该公司最新发布的一款可视化生命数据交互与医疗服务平台——数字人体App。该产品将生理、病理、医学影像等医学知识与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3D图像处理等信息技术融合,是京东方医工融合理念的落地应用。

即便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果,业内人士仍旧认为,医工结合要想实现深度交叉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太多的精彩在前方等待。”物联网之父Kevin Ashton说。

《中国科学报》 (2019-12-02 第6版 医药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