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20
选择字号:
为世传得“水墨瓷”

 示范教学现场

■本报记者 袁一雪

现在很多人将目光集中到官窑出品的瓷器,认为其更具有艺术价值。但借用登封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景洲先生的说法,官窑皆为民窑的精品,没有民窑,便没有官窑。因而,民窑烧制的瓷器更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生活。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引人注目的文化颇多,瓷器便是其中之一。我国的英文名字就是从瓷器而来。

说起瓷器的产地,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只有享誉盛名的“世界瓷都”景德镇。殊不知,在景德镇之前,位于现今河北省邯郸市的彭城也曾是“瓷都”,那里的磁州窑出品的瓷器,曾是百姓家庭首选的日用瓷,甚至因为磁州窑的工匠南迁才助推了景德镇的陶瓷发展,由此成就了中国陶瓷的美名。

大浪淘沙,如今的人们只留意到最为绚烂的景德镇陶瓷,却忽略了彭城。今年暑期,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张斌主持了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 “磁州窑陶瓷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与学员和教师一起来到彭城,力求让更多人了解磁州窑,发扬北方瓷器文化。

瓷器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彭城是邯郸市的一个古老乡镇,早在新石器时代时就孕育了磁山陶文化;北齐时开始烧造瓷器;宋朝时的彭城古镇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磁窑,是我国陶器的发祥地之一;明代,磁州窑迎来鼎盛时期,作为磁州窑的中心,彭城成为北方瓷都。

“因为战乱和大运河,宋代政治经济南迁之后才推动了景德镇陶瓷的繁荣。历史上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说法。”张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道。

2018年是彭城遗址发现百年。百年前,考古学家确立了磁州窑的概念,并发现磁州窑对日本和韩国的瓷器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张斌也因此在那一年申请了“磁州窑陶瓷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磁州窑的瓷器以施化妆土的白底黑花为特色,其烧制后的颜色没有景德镇瓷器那般晶莹剔透,这与彭城当地的土质有关。”张斌解释道。

更有意思的是,磁州窑的花纹不似青花瓷那般繁复,而是往往选择大量文人的书画作为装饰,也被誉为“水墨瓷”。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磁州窑的瓷器多以日常生活必需的盘、罐、瓶、盆为主,运用独特的工艺技能,如绘、划、剔、刻等不同手法,不仅起到美化作用,还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朴实风格。

“现在很多人将目光集中到官窑出品的瓷器,认为其更具有艺术价值。但借用登封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景洲先生的说法,官窑皆为民窑的精品,没有民窑,便没有官窑。因而,民窑烧制的瓷器更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生活。”张斌说。

除了原料就地取材外,磁州窑的匠人们还在瓷器表面施以白色化妆土,再通过涂透明釉烧制而成,形成特色的生产技术,以及独特的湿法工艺。

“湿法工艺需要在坯体保持相当湿度的情况下进行,从制坯开始,贯穿了施化妆土、刻画、绘画、施釉整个工艺过程。”张斌说,“坯体保持一定水分潮湿的情况下,便于上化妆土、剔刻和书画等装饰,最容易操作;一旦坯体过干、变硬,就可能影响烧制,操作起来也十分困难。磁州窑工匠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熟练的技艺,造就磁州窑特有的朴实、自然、写意的艺术特点。”

当时的工匠们敢于创新,发展出刻画花技艺,还创造了白底黑花装饰,并发明红绿彩釉上彩绘。黑与白、红与绿,造就了独特的磁州窑艺术。

为了更好地传承磁州文化乃至北方的瓷器文化,张斌与课题组的专家一起从全国56名报名者中遴选了30位学员,既有在窑口工作的匠人,也有高校教师和在读研究生,还有省级非遗的传承人。

课程安排立体

为了让学员对磁州窑有更好的了解,张斌邀请了国内30余位陶瓷大家、工艺美术理论家和书画家以及陶瓷工艺传承人,为学员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集中培训。

在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中,他带领学员先利用半个月时间,前往磁州窑相关博物馆、历史遗迹、产地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寻访了在当地极具影响力的窑口,并拜访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通过当地的历史资源以及现状,对北方磁州窑系作了整体梳理。

“借这次采风考察的机会,可以系统地了解磁州窑各个窑口的传承、开发、保护情况,那些从古老的窑口捡到的瓷片,虽然可能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但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见证。从侧面也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信息——磁州窑虽然是民窑体系,但肯定有一定的产品审查标准,不然我们应该不会见到这么集中的瓷片堆积区。”来自景德镇火林陶瓷有限公司的学员田彩云表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朱乐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南开大学教授刘毅、磁州窑国家级传承人安际衡等专家都是此次培训班的座上宾。

“除了专业教师外,我们还邀请了天津工业大学品牌设计、营销策划方面的老师为学员开办讲座,希望对他们的陶瓷生产、企业经营和品牌推广有所帮助。”张斌说。

对于培训带来的收获,田彩云感触颇深:“朱乐耕教授在讲座中给我们展示的以红绿彩手法装饰的陶艺作品,惊艳了大家——色彩明快,对比强烈,红绿配比雅而不俗。朱老师的陶艺作品就是沿用了磁州窑陶瓷的红绿彩装饰手法,进而大胆创新,赋予了红绿彩新的生命活力与时代气息。朱老师谦卑地说,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一定要好好地学习、用心地学习。这也是国家艺术基金磁州窑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的初衷吧。”

传承还需人才与时间

“申请项目时,我对于磁州窑的了解也并不像现在这样深刻,但是通过此次系统性培训,我对磁州窑的传承教育和行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张斌坦言,“只有对文化遗产有足够深刻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建立文化自信。”

此番实地教学,也让张斌看到了磁州窑发展的前景以及缺陷,“磁州窑拥有良好的发展资源和基础,但当下与陶瓷产业发展状况和时代背景的结合还有待提升,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创新作品还不够丰富,参与磁州窑陶瓷传承与创新的各类人才也有限。磁州窑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学员王喜艳也表示,磁州窑文化是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无尽的智慧给后人留下的瑰宝。磁州窑是中国民窑的鼻祖、中国陶瓷史上的“活化石”。“如今,如何传承和发扬磁州窑文化,成了磁州窑人和我们学员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如何把这些遗产传承下去。”

11月11日,在天津工业大学主办的“古磁新韵——国家艺术基金‘磁州窑陶瓷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结项作品汇报展暨学术研讨会上,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陈莉、天津市兄弟院校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参加了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对于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科学报》 (2019-11-20 第6版 人文)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