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宇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18
选择字号:
文献要“掰开揉碎”精读

 

■张宇宁

经过围绕文献的筛选、泛读并补充相关基础知识之后,本科生可以尝试开展研究领域内重要文献的精读。在精读之前,本科生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可以通过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以确定是否准备充分。

1.文献质量。该文献主要有哪些创造性工作?其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具有怎样的重要地位?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对文中的重要发现进行阐述的?

2.基础知识牢固。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能否进行简述和概况?对论文中提到的常用的方法和术语是否已有明确的了解?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展示方式是否已知晓?

3.时间充裕。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详细阅读完此文?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克服阅读中的各种困难?是否能够不被打扰或者能够抵抗外界的干扰,从而保证阅读顺利进行?

确定准备充分之后,本科生便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对重要文献进行精读。与泛读不同,精读的顺序可以按照论文的写作顺序进行。

引言部分。重点阅读该文中对前人工作的介绍及评论,并对照参考文献标记好重要的相关文献,为后续进一步拓展文献阅读范围做好准备。具体而言,好的引言会提纲挈领地将前人工作进行系统的分类,并对每一类工作的亮点和发现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讨论。通过阅读此类的引言,本科生可以初步了解该问题的研究历史及相关的开拓性工作。

方法论部分。此类文献一般会详细地列出所涉及到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核心的仪器设备、辅助系统、数据采集、信号转换等等。其他相关的一些实际操作中的要点一般也都会具体给出,比如数据的拟合方法、误差分析等。总之,对这些执行细节的了解是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步骤之一,本科生需要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结果的展示和阐述。这是论文的精华部分,也是最需要花时间阅读的部分。通过阅读此类文献,本科生可以详细了解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需要采用何种方式论述,从而进行清晰的展示。另外,大部分经典论文的图表均很精美,内容紧凑,且信息量大,可以给读者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很值得本科生学习。

后续讨论。这部分一般是针对论文中未尽事宜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解释。例如,结果部分介绍了本文发现的一个新现象,后续讨论中则可以通过旁征博引,进一步论述该现象与已有观点的异同,并进行定量化分析。

结论部分。这部分作者会对文献中的核心观点进行一个汇总和梳理,对因各种原因尚未进行的研究或者不足进行探讨。

附录部分。一般会针对文中某一个点进行详细阐述和补充完善。例如,文中给出了数据的统计误差,而附录中则会详细介绍该误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等。对于后续研究方案的执行,这些细节是很有帮助的。因此,这些内容本科生也不要轻易放过。

对于精读文献的能力,本科生不必急于求成,应注意逐步培养相关能力。首先,应循序渐进。如果阅读文献时本科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存在困难,可以暂时停一停,分析一下产生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补充自己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盲目的、不按照科学方法论进行的阅读是没有效果的。

其次,学会批判思维。对于作者的观点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取其精华。正所谓“不破不立”,重要的发现通常源于对已有成果的进一步批判和补充。因此,批评思维是开展科学研究必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本科生也可以着重对该能力进行培养。

再次,文献发表的年代与参考文献。一篇重要的文献,即使已经发表了十几年也可能会有很大的阅读价值,关键是文献的质量。而对于论文中给出的参考文献,本科生可以适当地、有选择地跟进,通过检索、泛读、精读进一步夯实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

此外,最好将文献打印出来阅读,这样方便在上面做很详细的阅读笔记。阅读前,准备若干支不同颜色的笔,对论文的内容进行适当标记。在打印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疑问和想法,这些都是后续开展研究的宝贵素材。文献阅读完后,做好标记和存档以备后续查阅。

一个好的研究计划的执行,不但需要有创新性的想法,而且需要很强的执行力。文献调研过程正是围绕这一目标有意识地进行科研准备工作。因此,通过精读文献,不但要进一步落实具体的研究思路,而且要详细论证思路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阅读文献的过程正是形成和完善研究思路的过程。这些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对科学问题的不断思考、对同行工作的不断借鉴等途径逐步实现。

http://blog.sciencenet.cn/u/upflyzhang

《中国科学报》 (2019-11-18 第8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