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虞璐 吴锡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13
选择字号: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扬大智慧”

 

■本报通讯员 虞璐 吴锡平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在扬州大学揭牌成立;主办首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传播国际论坛,汇聚海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共商良策;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数据库”建设项目,7个专题数据库将与沿运河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共建共享……

作为国内较早研究大运河文化、参与大运河申遗和投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校之一,2018年以来,扬州大学深化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行动不断提速,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

“历经千载的大运河和独特的地方文化不断滋养着发展中的扬州大学,我们将全方位参与大运河文化传承、利用、保护,努力推动学校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大运河研究院院长姚冠新说。

早在2017年4月,扬州大学就成立了“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使其成为全国首个校地共建的大运河研究智库。

“学校重点打造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运河保护以及世界运河数据库矩阵,整合多方资源,组建特色智库,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该研究院副院长黄杰介绍,学校现有大运河淮扬文化研究中心、苏中发展研究院、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等4个涉及大运河领域的研究机构和智库平台,近两年为国家、省市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智库报告30余份、出版专著13本。在近三年发布的《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该校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刘怀玉等撰写的3篇报告被完整收录。

“靠母亲大运河滋养的江苏人,对保护她总有一种内生驱动力和高度自觉。”该校苏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宋桂杰说,她连续两年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启动的大运河遗产保护专项调研工作,走遍了运河沿线八大省市的58个遗产点,带领研究团队形成了《2017大运河遗产专项巡查及监测管理》等研究报告,为沿线运河城市持续推进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淮扬文化是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扬州是淮扬文化孕育、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扬州大学在淮扬文化研究中一直保持着传承和创新。”江苏省史学会会长、该校淮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新国从事扬州学派等研究近四十年,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30余项。

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自成立以来,依托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和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连续承接国家和部、省级课题研究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部、省级以上奖励14项。其中,“淮扬文化研究文库”系列共出版图书30余种。

“作为大运河的儿女,我们有责任提笔为母亲河描述真实的历史面貌。”曹金华已年近古稀,作为淮扬文化研究中心的一员,由他参编的《中国大运河史》成为国内首部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综合性通史专著,获得了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从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到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扬州大学在整合人文社科领域科研力量的基础上,融入水利、环境、生态、园艺等学科资源,形成了包括盐商文化、运河产业文化、运河非遗文化、运河美食文化、运河水利、运河生态与园林景观等多个研究方向“百花齐放”的研究格局,为淮扬文化的研究与创新书写了新篇章。

“修一条河,一条梦中的河,这是我此生最美的夙愿……”不久前,歌剧《运之河》在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再度华丽亮相。剧中男主角——“隋炀帝”的扮演者正是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美林。

5年前,张美林携《运之河》远赴欧洲巡演,从日内瓦到布鲁塞尔、从罗马到米兰,3国4城8场演出,成功地在国际舞台上用世界语言传播了中国文化。走下舞台,张美林带领青年研究团队开展大运河流域的民歌研究。

运河文化需要挖掘,运河文化更需要传播。近年来,扬州大学先后与扬州市政府、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江苏省社科联等,联合举办了2018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立法保护分论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传播国际论坛等大型活动。

“未来,我们将打造以一个大运河智库研究院、一个淮扬文化研究中心、一个大运河数据库、一本淮扬文化集刊、一个大运河文化论坛、一批大运河特色学科为内涵的‘六个一’工程,整合资源、协同发力,为写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这篇大文章,贡献扬大智慧。”姚冠新说。

《中国科学报》 (2019-11-13 第2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