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奕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6
选择字号:
张琪:“小青椒”成长记

 张琪(右二)带领学生做实验

■本报通讯员 吴奕

第一次听张琪的课,江苏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欣有点意外。

在这堂名叫《体内药物分析》的必修课上,学生们不仅到课率高,抬头率也高,没有低头开小差的情况。当讲解到毛细管柱色谱时,张琪还拿出一卷石英毛细管柱,现场烧制出检测窗口让学生轮流观看,连刘正欣也好奇地接过来观察了一下。“张琪展现了一个非常灵活的课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围绕着他。”刘正欣说。

果不其然,在不久后的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张琪展现了突出的教学能力,从全国高校27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决赛特等奖。

这次大赛也是我国高等药学教育领域首个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全国性高规格教学竞赛。

2015年博士毕业进入江苏大学工作,作为一名“青椒”,过教学关、申报项目,发论文、评职称,再加上组建家庭,诸多压力如何平衡?

张琪表示,既然选择了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必须花时间、花精力去投入”。

入校的第一年,张琪就参加了全校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的名次看似不错,但也让他看到了和优秀教师的差距。张琪一方面虚心向带教的教师团队学习,揣摩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努力回想自己当学生时是怎么学习相关科目的。

张琪讲授的《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药物分析选论》都是药学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不同药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知识点多、难度大,既要背诵记忆又要灵活理解。“说实话,本科时自己也是稀里糊涂地学,好多知识是读硕读博后才搞明白的。”这样的经历让张琪下定决心,他的课堂哪怕内容讲少一些、讲浅一些,但凡讲到的内容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听得懂。

在课上,讲课的节奏、重点张琪都做到心里有数,他想办法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听,“但是,轻松型的课堂不是说学逗唱,而是要让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都学到、搞懂”。

江苏大学药学院学生王庭庭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考试,复习一年前上过的《药物分析》,王庭庭欣喜地发现张琪教的内容和方法自己仍然记得,“张老师讲得很透彻,不是纯粹地教,而是带着我们一起去思考,鼓励我们自己分析思考”。

课如其人,人如其课。

张琪表示,做药物分析的人有一种职业特性,就是做事要求特别严格和完美。包括参赛制作的微课视频,都是他自己花了整整三周时间,自学软件抠图、录屏、制作而成,“不厌其烦地修改,这是从选择专业开始慢慢养成的习惯”。而上课的教姿、教态,也不知张琪在家中独自练习了多少遍。

“用天平称重0.1 毫克,张老师示范时会把实验室的窗户、空调全部关闭,连呼吸都会放缓。就连装溶液的小瓶子,也会要求我们认真洗很多遍。”江苏大学药学院学生梅双说起自己的这位学业导师,也由衷地佩服他“特别细心,严谨得‘可怕’”。

除了中国学生课程之外,张琪还承担了留学生英文教学工作。一口流利的英文表达,让很多人好奇张琪是不是去国外交流过。张琪却说,自己都是看美剧学的,光《老友记》就看了不下20遍。关于学习英语的经验,他也常常和学生交流。

在科研上,张琪主持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暑假中的教学比赛一结束,他就回到了实验室做起了实验,整整一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

“能够讲好课,也得益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是药物分析,了解前沿知识并且掌握了大量资料。”正如刘正欣所说,张琪上课,不会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枯燥,而像在观看一部科教片一样。

“80后”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87年出生的“青椒”张琪也在努力成长。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所在的江苏大学药学院,近年来也将教学成果纳入研究生招生指标考核、科研用房布局调整方案,这样的指挥棒也有助于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回归教学本职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19-11-06 第5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