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书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1
选择字号:
制造业卓越进程须走向价值创造链中上游

 

■李书福

开放的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相连,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逆转,全球产业链进一步合理分工,持续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全球化水平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个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如何正确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如何积极响应?如何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创造更大的商业成功,为用户提供更体贴、更加与时俱进的消费体验?如何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如何迎接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深度结构调整?

就当前而言,回答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就是智能制造,降本增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全面推进品质革命。这既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广阔前景。

制造业的卓越进程必须走向价值创造链的中上游层面,并且形成核心创造能力,而不是长期停留在价值链的中低端继续粗放发展。中国制造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必须进一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不能玩小聪明,搞短平快。

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智能的本质就是数字化技术的灵活应用、广泛链接与自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制造的本质就是把设计变成产品,把虚拟变成现实。智能和制造四个字放在一起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从全球来看,美国是“互联网+”,欧洲是“+互联网”。所谓的“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前提下、基础上、环境中发展制造业及相关周边产业,所谓“+互联网”,就是在现有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最终形成工业互联、消费物联、人机交互、万物相联。

这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是符合各国自身国情,从实际出发的自然选择,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大家可以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中国制造,无论走哪一条转型升级发展道路,都离不开智能制造的共性话题,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制造业赚不了快钱,但是如果实实在在干制造业,也是饿不死、风险较低的行业。制造业需要长期努力、长远规划,需要人才培养、团队稳定,需要科技投入、创新驱动。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角色,既要战略清晰,又要耐力足够,更要意志坚定。

最近几年,虚拟经济虚火旺盛,有些没有责任感甚至非法的资本严重扰乱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各种网络非法交易客观上助长了线上法外之地的滋生,扭曲了党和政府的正确战略,有些实体经济企业经不起这种现象的诱惑,为了赚取快钱而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赶热浪,造概念,结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发展智能制造,需要环境、资金、人才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国家政策不能摇摆,必须清晰而坚定地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虽然机器可以取代人的一部分功能,可以走向高度智能化,但机器就是机器,有其局限性。我们一定要明白,机器是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创造机器的核心基础还是人,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条件支持,智能制造只能停留在理想状态、初级阶段。

当今中国迫切需要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大量基础人才的培养,中国实业界需要培养大量软硬件技师技工人才。

智能制造产业链很长,包括技术规划、工艺选择、设备选型、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商业模式探索、生产数据累积与利用、软件设计、系统应用、网络架构规划、多种链接协议的对接以及正确评估等。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人才的培养,这三个基础都需要政策大环境的配套,需要教育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有法律环境建设。

智能制造必须体现竞争力。落后的技术、落后的管理、低劣的品质、居高不下的成本,必然被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高标准的品质、有竞争力的成本控制所取代,任何形式的商业谈判、舆论公关都回避不了以上这些根本性问题。

工业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必须通过智能制造才能得到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效益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用户消费体验水平,不断降低物耗成本,充分利用产能,才能让用户买到高可靠性、高品质的消费体验,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本报见习记者赵利利据其在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9-01-11 第8版 装备制造)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