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军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9-14
选择字号:
经历失败也是一件好事

 

■张军平

开学了,第一课很重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在欣赏完13分钟的广告后,开始认真收看可能用来写作文的素材。而家长们则一如观看春晚一样,在节目结束后各种吐槽。

我也看了,特别是里面有两个科学实验节目,一个是非牛顿流体的,一个是无壳小鸡孵化实验。

非牛顿液体的玩法,应该是欧美那边最近开始流行的,在油管上的视频也吸引过不少观众。

无壳小鸡孵化则是去年一群日本高中生做的一个实验,希望能够去掉蛋壳、直接观察小鸡孵化的全过程。因为想法很独特,当时看了新闻后,我就想,国内的学生们真要做科研的话,就得沿着这样的创新思路去考虑。简单、能做得出来,适合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可是又不是一下就能想到,而且实现的技术细节需要费点脑筋。

《开学第一课》里是邀请了王源来复现该实验的第一个环节,即从受精了两天的鸡蛋里把蛋黄、蛋清从鸡蛋中分离出来,放在能直接观察其孵化过程的薄膜里。

就是这样一个小的动作,王源在演示的时候还是失败了两次,录制节目时的失败次数有可能更多。我的小孩在看的过程不免有些心痛,感叹又失去了至少两条可能成活的小生命。

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失败,可能在现今的教育系统中也已经悄悄地远离我们的学生。

随着教育设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实现了更优质、更先进的教育条件。比如,能直接画画并存储的电子白板以及各种方便交互的多媒体设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老师对知识的讲授。尤其是现在题海战术的环境下,多媒体设备带来的高效率,确实帮助老师和学生节省不少讲授和学习的时间。

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在很多基础教育的科学实验中,或多或少都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了传统的实际实验,比如曾经的物理和化学实验。知识点传授是到位了,可是学生真的能get到点吗?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真能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科学素养吗?

一方面,通过视频演示的结果,观众可以怀疑其真实性的。因为视频演示往往会有视角的切换,缺乏连续的实验过程观察。更何况一秒35帧的视频,完全可以做到替换中间若干帧而不被发现。

另一方面,多媒体视频讲解的实验都是完美的,鲜有讲解失败的实验。

然而,在实际的科学实验中,很多实验都可能会失败。比如王源做的小鸡孵化实验。由于鸡蛋已经受精,所以,内部已经有一些膨胀,如何把蛋黄、蛋清从打好孔的鸡蛋中不受损伤地分离出来,也需要一些小的技巧,才能保证后面的小鸡能成功孵化,并非是有了想法就必定会成功的。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面前,这些曾经的失败都失落了,只有成功与完美。

为什么?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时间。现在中学的课程都得尽量往前赶。老师在教学安排上需要按进度、按时间节点走,甚至加快走,不然容易落后于周边学校。更何况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是很多学校评估的第一准绳。实验失败太浪费时间又不计入考核,还有可能丢老师的面子,还不如用多媒体教学来得容易。

但这对于学生来说,也就缺少了体会失败的经历,这导致的后果很可能是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如果不经历失败的过程,可能不容易注意到科学实验中细节的重要性,以及对导致失败各种因素的充分考虑。在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可能少了让学生承受科学实验中遭受失败的能力。而这些却又都是未来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须要养成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科学实验是可能帮助发现新的规律和打破固有的经验及常识的。

所以,有没有可能让学生体验“失落的失败”呢?

(http://blog.sciencenet.cn/u/heruspex)

《中国科学报》 (2018-09-14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