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10
选择字号:
忙里偷闲喝杯茶

 

■金涛

【倘若今天能够沿着赣江溯源而上,寻访茶商千里跋涉的遗迹,那些沿江的码头、商号、税关、旅店以及一度繁华的集镇,也许在时光的淘洗下多少还能留下些蛛丝马迹。】

入夏以来,北京一改多年少雨干热的枯燥,有点真正意味的夏天的味道了。雨水多了,整夜的瓢泼豪雨敲打窗户,令人不禁想起儿时在江南度过的雨夜;淋漓酣畅的大雨也使干渴的大地吮吸甜美的甘霖,草木茂长,大地一派生机。当然长长的桑拿天也让北京人领教了盛夏的威力。唉,这就是夏天!就连南海的台风也夹带着远方的风雨千里奔来,给大暑的北方增添不少情趣——据说台风千里迢迢远袭京津地区,也是历来罕见。

说起台风,不禁想起大学时一位老师,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有一门气象学的课程,授课的教授是李宪之先生。他的讲课如今没有多少印象,但在气象学界却是大名鼎鼎。原来李宪之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有幸参加了西北科学考察团,即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筹划、徐炳昶任团长,沿着丝绸之路开展的科学考察。那时李宪之还是学生,主要从事沿途气象观测,而非正式队员。这次科学考察于李宪之一生,是十分关键的科学训练。考察结束后,他即入德国柏林大学深造。有趣的是,李宪之的学术成就并不是大西北的干旱气候,却是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的形成机制,并以台风专家享誉学林,当然这是后来的事了。

话题扯远了,面对窗外的长夏,还是泡上一杯清茶,聊聊有关茶的话题吧。常听人说:“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这话很有道理。

提起茶叶,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据《海外交通与文化交流》(李金明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有关论文介绍,茶叶在清王朝的对外贸易中是头等重要的出口商品。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英国人对茶的钟爱,17世纪中叶,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大量销售茶叶,18世纪末英国人均年消费茶叶超过2磅,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下午茶”已成为英国人闲适和品味的时尚。

中国的茶叶由两条运输渠道前往英国,一是由厦门、广州等沿海城市运往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英商东印度公司总部在此),再由巴达维亚运往欧洲。另一条航线即是由广州直接通往欧洲。据统计,1828年英国国内消费的7000万磅茶叶几乎全部由广州进口。英商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的贸易,其营业额超过其他欧洲大陆公司的总和。由于茶叶的高利润,英商东印度公司存在的200多年里,由中国进口的主要业务是茶叶贸易,后期尤其如此。仅此一项,茶叶给英国国库每年平均贡献三百多万磅的真金白银!

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广州是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因此出口外贸的茶叶必须输往广州。那时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广州地处岭南,各地供出口的茶叶如何运往广州,这也是一个蛮有趣味的课题。

为此,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江西,早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唐代,作为茶叶集散地的浮梁,必须将安徽南部和浙西山区出产的大量茶叶,走水路由昌江输往鄱阳湖,再转运长江沿岸商埠。

到了清代,各地供出口的茶叶要输往广州,唯一便捷的路径是从鄱阳湖往南,溯赣江逆流而上,沿途大体经南昌、樟树、新干、吉水、吉安、赣州、南康、大余等地,南下至大庚岭,再弃舟登岸,用挑夫畜力将茶叶过莫林关,再由粤北的南雄沿北江运往广州或黄埔。这条茶叶之道水陆全程达2400里,费时约一两个月。

当然还有一条海上茶叶之路,即福建、浙江的茶叶可经海上直接用船输往广州,既省时省力,成本还低。嘉靖十八年(1813年)开始改海路运输,当年运往广州的茶多达76万多斤,三年后增至670万斤。然而海路运输不利于清政府垄断外贸,损失税收收入,到了嘉靖二十二年,清廷下令“所有贩茶赴粤之人,俱仍照旧例,令由内河过岭行走,永禁出洋贩运”,于是海路被迫放弃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遐想,其实这条水陆兼备的茶叶之道,废弃不用并不太久。倘若今天能够沿着赣江溯源而上,寻访茶商千里跋涉的遗迹,那些沿江的码头、商号、税关、旅店以及一度繁华的集镇,也许在时光的淘洗下多少还能留下些蛛丝马迹。尤其是横贯粤赣间的大庚岭,那丛山中的石头磴道,以及道旁的茶亭、客店、酒楼,或许还残留些断墙残垣吧。如能作一番实地考察,尤其是收集民间耆宿的种种传闻,拍摄有价值的照片,这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活生生的、涉及近代经济史的课题。

《中国科学报》 (2018-08-10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