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善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10
选择字号:
“从前慢”与“将来慢”

 

■王善勇

“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这是一段木心写的歌词,让人久久回味。从前慢,让当代人能产生反向共鸣,是源于当代的我们对浮躁的厌烦和无奈。而这种快速发展带来的浮躁,恰恰是以前慢节奏的我们追求的目标或向往的结果。

当代的我们奋斗目标是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将来过上一个悠闲、舒适的生活,其实也是“从前慢”的状态,为了避免重复,姑且叫“将来慢”吧。

记得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大家压力都很大。我一哥们天天神神叨叨地说,赶紧整啊,这要是整不出两篇SCI垫底,觉都睡不踏实啊!话说这是十几年前的香港高校博士生的状态。

而在十几年前,我们内地的博士、硕士基本没有扩招,还是“稀有动物”。那日子滋润、悠闲,是真正的“从前慢”,关键是没什么论文压力,毕业找工作也不用发愁。

当我第一次来到香港的时候,一下子就傻了,教授和学生一个个都很拼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气息,让人喘不过气来。

从来没为了研究熬夜的我,惊奇地发现很多研究生甚至年轻的助理教授是从晚上十点左右才开始工作的。而此前我一般是晚上十点就进入了梦乡。

不知从何时我们内地高校的研究生也开始紧张起来了,但我知道,当时很多从内地去香港访问的教授把香港那套习惯完全拷贝了回来。有一次我去清华大学一个师兄那里参观他们的实验室,吃惊地发现整个实验室的布局跟香港一所高校的实验室几乎一模一样。

无论怎么讲,我们内地的研究生一旦紧张起来,科研水平还是有明显提高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至少在论文发表这块,很多在内地一流实验室的研究生们的成果丝毫不逊于香港的高校了。

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十几年前,别说研究生,很多内地成名的大教授都以到香港的高校做RA(Research Associate)为荣,现在很多“富”起来的年轻副教授都不愿意去香港受那个罪了。

我们进步了。但进步是有代价的。代价是什么?除了浮躁还是浮躁。浮躁的后果相信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会浮躁?可以不浮躁吗?我的观点是很难。

记得我在美国做博士后的时候,认识几个tenure track(不升即离制度)助理教授。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努力的人,到了美国我才发现,与那些助理教授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其中一个华人助理教授,为了写论文,圣诞放假期间经常是整周地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年纪轻轻头发都花白了,有时候带孩子出去,别人都搞不清是爸爸还是爷爷。

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他苦笑了一下说,其他人也都很强,这个tenure制度是很要命的,你不拼命它就要你的命。这个tenure的几年时间里你必须每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申请到多少基金,还有教学、指导学生等。哪项做不好也不行,你说不拼能行吗?就论文而言,质量固然重要,数量也是不能少的。

所以在我看来,浮躁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正面意义的。

坦率地讲,自从读研究生那天起,到今天我一直处在一种浮躁的状态中。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有时睡不着觉,做梦总梦到有人在追自己,或追别人追不上,一下子就醒了。

有时候看看自己十几年前发的文章,实在有点见不得人的感觉。但再仔细看一下,又经常很感慨。虽说那时的文章水平有些不济,甚至漏洞百出,但平心而论,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其实已经是自己当时的最高水准,耗尽了所有的内力才完成的,整个过程仍然是美好的回忆。

浮躁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与你是否严谨并不矛盾。而一个人学术上严谨与否,我认为主要跟你受过的训练有关。浮躁说明你内心的躁动,说明你不满足现状,有进取心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浮躁。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一样。从前慢也好,将来慢也好,都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之奋斗甚至牺牲才能实现的。任何对未来的展望终究会变成回忆。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中国科学报》 (2018-08-10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