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何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30
选择字号:
克隆猴技术研发基地落户G60科创走廊

 

■本报记者 黄辛 见习记者 何静

7月18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和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共同成立“G60脑智科创基地”,同时,“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上海松江)”“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松江基地)”在松江正式挂牌,以克隆猴技术为代表的脑科学与类脑科学技术正式落户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

“这是一个科研人员都会喜欢的园区。”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说。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是国际上第一个脑科学与智能技术交叉融合的研究机构。与其他卓越创新中心很不一样的是,该中心从学科交叉出发,面向脑智技术前沿,致力于阐明脑认知原理,发展新型类脑理论与技术,近期已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成果。作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松江区于2016年因地制宜率先提出建设G60科创走廊,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引领示范区的重要引擎。

2016年11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被国际生物界评价为近20年来全球生物科技里程碑式突破。由于克隆猴遗传背景相同,减少了个体间差异对实验的干扰,从而可以为脑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想的实验动物。

据蒲慕明介绍,G60脑智科创基地将以克隆猴技术为基础,把这一平台建设为国际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研发中心、国家级脑智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中心和长三角创新药物研发及智能技术产业辐射源点。基地将建设三大功能模块:非人灵长类模型研发平台、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新技术研发平台和脑疾病诊断、药物检测和干预手段产业化平台。

“当前的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片面复制,尚未达到自主进化的机器智能。”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说,受脑启发的人工智能引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先进成果,提出新的计算模型与方法,可提升人工智能的性能。脑智卓越创新中心率先在类脑智能领域整体布局和规划,形成了一批深度交叉的类脑人工智能方向。这些方向一旦突破,就可能快速形成很大的产业应用。比如,功能单一但极低功耗应用实现场景。在手机人脸检测等场合,需要长时间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并产生专用信息处理,其要求功能单一,但需要极低功耗的模型与芯片实现。再比如机器人运动与视觉的协调,虽然我们已经拥有具有快速运动能力的机器人,但现实应用的机器人依然“弱不禁风”,只有将感知认知能力与控制相融合,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

“G60脑智科创基地将成为一个产业孵化器。”蒲慕明介绍说,基地将培育脑科学与类脑技术领域的“独角兽”,期待着未来能够走进老百姓的生活。G60脑智科创基地将推动重大脑疾病模型研发和产业化,服务“健康中国2030”国家重大需求,解决脑重大疾病诊断、干预和治疗的关键技术;类脑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研制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模型与器件,实现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跳跃式发展。

据悉,基地将建立国际标准的GLP实验室,为国内外医药公司提供新药药效评价服务,包括药物代谢、安全性和疗效等。

《中国科学报》 (2018-07-30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让屋顶变白是保持城市凉爽的最好方法 他们心里有一盘棋:“精准设计”水稻种子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