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20
选择字号:
人才引进背后的隐忧

 

■李明阳

“双一流”建设如同城市绿化中的大树进城,人才引进无疑成了快速提升学校品牌的捷径。人才引进的好处自然多多,“大牛人才”的引进无疑会极大提升学校的排名,普通师资的引进会减少一线教师教学工作负荷、提升学院的科研绩效业绩点。然而,细细想来,在人才引进的后面,其实充满了隐忧。

引进什么人才

这个问题在当今的语境下显得有点弱智,引的人才当然是为学校排名增砖添瓦的杰出贡献者。院士、杰青等戴帽子人才当然是最佳人选。

除了院士,其他各类人才基本靠高大上SCI论文起家,普通的师资基本靠SCI论文入选。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少数以科研为主导的一流高校,绝大部分学校绝大部分教师的主要工作还是教书育人。擅长SCI写作的人才能否与擅长教学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画等号呢?如果不能,大量没有实践经验的SCI写手教师充斥一线教师队伍,从大的方面说是违背了高等院校的教育方针,从小的方面说有点误人子弟。

笔者曾经到过一个普通农林院校参观,发现最近几年引进的师资基本上是在利用开放式数据源、在电脑上玩模型的论文写手。一个林业专业学科,引进的师资不认识树木、没有野外调查实践经验,如何能胜任教学任务?笔者从事数十年林业调查规划的经历,可以说并非随便拉一个外专业教师培训几天,就能胜任林业专业课教学任务的。

引进多少人才

人才可以带来资源,同时也需要消耗办公、实验、课时、学科建设经费等教学科研资源。除少数顶级戴帽子人才,大部分以补充师资身份引进的“青椒”在成长的初期以消耗资源为主。

那么就带来一个显著的问题:一个学科,到底引进多少人才合适?对于一个并非以科研为主的普通的学科,应该以总的比较稳定的教学工作量,除以每个教师的基本教学定额,减去现有在职人员为依据,考虑到现有办公、实验、学科建设费等因素,综合平衡。那种不考虑现有教学资源、硬件条件,盲目引进人才的做法,必然会加剧教师之间的无序竞争,也是对引进人才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比如某“双一流”高校的普通学科,最近几年严重扩张,在教学科研资源并未同步增长背景下,导致很多教师无课可上、没有学生可以指导,教师人际关系趋向恶化。还有某“双一流”高校的一个二流学科,师资人数竟然是一个教学小班本科人数的两倍,让学科负责人焦头烂额,整天忙于调剂、分配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

与现有人才的关系

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有点类似生物学界的外来种与本土树种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薪酬待遇、研究方向上。

薪酬待遇方面,通常引进的戴帽子人才往往是本土人才的数倍,同一片蓝天下的双轨制极易引发引进人才与学科现有人才的矛盾。以补充师资的身份引进人才则与本土现有人才相差无几。

另一个问题,就是引进人才与学科性质、现有师资研究方向的协调度。引进人才的研究方向如果与学科性质相差太大,会给引进人才的项目申报、职称评聘、教学任务分解带来一系列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森林保护学科引进了森林调查规划领域的师资,让这样的教师去森林保护学科申报教授职称、申请科研项目,送到森林保护领域同行专家那里,结局可想而知。反之,如果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研究方向重合度较大、缺乏互补性,也会在教学任务分配、职称评聘甚至科研项目申报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

人才的引进,看似小问题,实则关系一个学校、学院、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领导者智慧的眼光、公平公正的评判标准、大公无私的胸怀。笔者从教26年,耳闻目睹不少学科因为人才引进不当导致内斗不断,最终不欢而散,甚至出现悲剧。然而,在目前这种急功近利、绩效至上、物质挂帅的语境下,是否所有的领导者都具备上述品质,还是让历史来评价吧!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中国科学报》 (2018-07-20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