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13
选择字号:
穿越千年的山兰稻

 

山兰米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物,“其粒绝白”“一家煮山兰饭全村香”,而且营养丰富,是黎族招待贵客的珍品。在海南土地上耕种了千年之久的山兰稻,如今依然保留着那份质朴的纯真,犹如一座稻米的宝库,被发掘出越来越多的价值。

在2017年6月公布的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里,就有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千年飘香的山兰稻,在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中继续传承。

山兰稻影越千年

山兰稻,是属于黎族的山地旱稻,是黎族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所筛选出来,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而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在海南漫长而原始的农耕历史中,山兰稻一直是黎族人民赖以为生的口粮,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山兰稻也从未消失于海南人的饭碗,说山兰稻养育海南人也丝毫不为过。

一株旱稻,穿越千年,书写出一部属于海南的农耕历史,也记载下勤劳的琼岛先民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向大地索要果腹之粮的那一份勇敢。

山兰稻最早起源于何时、是谁把野生稻“驯服”,目前尚没有确凿的记载来说明。从目前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地保留下来的农耕技术以及旱稻品种,结合史书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可以肯定,早在两汉时期,海南省西部的少数民族先民就已经“驯化”了野生旱稻,并将之作为主要的口粮来种植。

事实上,关于山兰稻最早的确切记载,是在明代。明代《海槎余录》这样记载:“徐徐锄转,种棉花,又曰具花;又种旱稻,曰山禾,米粒大而香,可食。连收三四熟,地瘦弃置之,另择地所,用前法别治。”

海南琼山人唐胄主修的《琼台志》卷八《土产上》中这样记载:“稻,粳糯二种。粳为饭米,品著者有九:曰百箭……曰山禾。择久荒山种之,有数种,香者味佳。黎峒则火伐老树挑种,谓之刀耕火种。”“山禾”就是山兰稻。

如今,在海南丰富的稻种资源中,以山兰稻为代表的旱稻品种仍然十分珍贵。它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山区和丘陵山地,具有独特的农艺特性和较强的抗旱生理特征。山兰稻穗大粒大,糙米粗蛋白含量高,有的种质还具有较好的蒸煮品质,营养好、口感佳。作为稻作抗旱、优质育种的原始亲本材料,山兰稻种质资源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经济价值。

得以传承的刀耕火种方式

每年,在美丽的黎族苗族之乡都会举行“山兰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加,他们聚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起分享山兰文化,尽情地赏山兰稻、品山兰酒、听山兰歌、醉山兰情。

黎族人传统种植山兰稻的方式是“砍山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耕火种,并与其它粮食作物实行轮作与套种,最大限度地增加地面覆盖、增加生物固氮、减少水土流失,并且可以在全年不同时间收获粮食,保证比较稳定的食品和蛋白质供应。

在山兰节活动现场的山兰稻田里,就可以看到当地村民用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展示黎族先民们种植山兰稻的情景:在种植山兰稻之前,先举行简短的祭拜仪式,祈求五谷丰登。随后是“烧山”“播种”。男性挖洞,女性下种,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民歌,跳着劳动舞,让游客们仿佛穿越千百年的时空,感受黎族古老的刀耕火种方式。

千年来,关于山兰稻的种植方式从未变过。盛唐宣宗年间,被贬谪来崖州的名臣李德裕曾在《贬崖州司户道中作》诗中,用“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来描述海南先民刀耕火种的场景。

事实上,刀耕火种与山兰稻种植,并非是不断探索而做出的选择,更像是相辅相成的传承。缺水的环境与干旱的大地在原始时代孕育出了野生旱稻,并将之作为馈赠送给了黎族先民。而刀耕火种的方式使山兰稻在海南省中西部地区不断发扬光大,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张晴丹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6-13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