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抗疲劳能力
近日,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孩子们天生精力旺盛,抗疲劳能力堪比铁人三项选手——更“可怕”的是,他们恢复体力的速度还比专业运动员要快。
该研究召集12名从事铁人三项、自行车或长跑的国家级男性运动员,与12名平均年龄为10岁半的男孩相比较,又招募12名极少从事剧烈运动的男性成年人参与研究。三组人员分别作两组7秒钟自行车冲刺骑行,然后连续30秒尽快蹬自行车。运动结束后,研究人员分别记录他们的心跳和乳酸水平。(乳酸是运动产生的副产品,会导致肌肉疲劳。)
结果发现,孩子们不容易被骑行运动累倒,与专业运动员的疲劳程度相当。他们分析,这或许因为孩子们个头较小,肌肉离心脏泵出的富含氧气血液较近,能更有效利用氧气。孩子额外的能量来自慢肌纤维,而这种肌肉组织收缩较慢,保护孩子免于因过度运动受伤。
该项目负责人解释说,孩子们更多动用有氧新陈代谢,因而在高强度运动中比较不容易感到疲劳。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更快从身体疲劳中恢复,甚至可以恢复得比受过训练的成年耐力运动员快。
最早镣珊瑚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近日报道,该所博士梁昆与加拿大、韩国珊瑚化石专家合作,在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桃曲坡剖面泾河组中部发现了已知最早的镣珊瑚化石。
该物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长而蜿蜒的链,且链与链之间的连接处极少,代表了镣珊瑚属早期演化形态特征。相关文章已经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Papersin Palaeontology在线发表。
科研人员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发育保存较好的晚奥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经典区域。镣珊瑚是构成生物礁的重要分子,它由许多横切面呈椭圆形、圆形或其他形状的个体组成独特的链状排列,是全球广泛分布的代表性横板珊瑚。
毫秒脉冲星
近日,“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得到国际认证,这是FAST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新发现的脉冲星J0318+0253自转周期5.19毫秒,根据色散估算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由FAST使用超宽带接收机进行一小时跟踪观测发现,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
毫秒脉冲星是每秒自转上百次的特殊中子星,对其研究不仅有望对理解中子星演化、奇异物质状态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稳定的毫秒脉冲星是低频引力波探针。脉冲星搜索是进行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基础,脉冲星计时阵是观测超大质量双黑洞发出的引力波最有效的方法。脉冲星计时阵依赖数十颗计时性质良好的毫秒脉冲星,其样本的扩大、性能的提高起始于脉冲星搜索。此次FAST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展示了FAST对国际低频引力波探测作出实质贡献的潜力。FAST项目组已经策划的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规划将发现大量毫秒脉冲星,大幅度提高脉冲星阵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
“可编程水滴”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员Udayan Umapathi与他的同事一起,为一个名为“可编程水滴”的项目不断努力。这个想法简单来说就是精确控制水滴,沿着轨道移动它们,并合并它们或使它们变形。
这可以通过一种称为电润湿(electrowetting)的技术来实现,该技术允许使用电场来操纵电介质材料。Umapathi解释说:“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使用我们的系统创建动力学装置的目标,在这里我们可以编排数百个甚至数千个水滴的运动。想象一下,数千个水滴在一起跳舞,难道不会让人着迷吗?”
水滴可以携带生物和化学物质。因此,研究团队也希望通过程序控制它们,然后通过一段代码执行化学和生物学实验,而无须碰触任何手动工具。
或许《水形物语》中艾丽莎用手指在玻璃上控制水滴的奇幻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将借助这一技术成为现实。

(北绛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5-04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