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12
选择字号:
当“粉红”遇到科技
乳腺癌防治进入3.0时代

英特尔智慧医疗主题沙龙现场 

■本报记者 计红梅

全球女性平均每分钟至少有16人被确诊为癌症,其中4人是乳腺癌;每分钟有8名女性会死于癌症,其中至少有一人是由于乳腺癌。而亚洲更是乳腺癌的高发地区。

每年的10月,是国际“乳腺癌防治月”。而10月的第三个星期五则被定为“粉红丝带关爱日”。在近日于北京举行的2018时尚健康粉红丝带运动暨英特尔智慧医疗主题沙龙上,《中国科学报》记者获悉,“粉红丝带”与科技的相遇,已使得乳腺癌防治进入3.0时代。

从1.0到3.0

1992年10月,雅诗兰黛集团资深副总裁伊芙琳·兰黛和美国《自我》杂志主编彭尼女士发起了以佩戴“粉红丝带”为标志的乳腺癌防治运动,当时美国各地成千上万名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在她们的倡导下,“粉红丝带”成为全球乳腺癌防治运动的标志。

2003年10月,《时尚健康》杂志将粉红丝带运动引入中国,迄今已经15个年头。《时尚健康》杂志执行出版人孙雅君表示:“如果说前10年是观念倡导的1.0时代,后5年是从观念到行动的2.0时代,那么2018年则是‘粉红丝带’的升级年,乳腺癌的防治也进入到了3.0时代。”

升级的原因是“粉红丝带”遇到了科技。“今年时尚集团首次与一家科技公司(英特尔)携手推广粉红丝带活动。”孙雅君说,“当‘粉红’遇到科技,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每年10月,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会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点亮,变成代表着女性健康和美的粉红色,以支持全球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在宣布与时尚集团共同发起以“爱护乳腺,AI不宜迟”为主题的乳腺癌防治活动的当晚,成立已有50周年的英特尔也首次将标志性的蓝色LOGO变为粉色。

作为乳腺癌防治运动的通用标识,粉红丝带传递的重要信息是,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如果可以做到早发现,90%以上的乳腺癌可以被治愈。对此,作为乳腺癌的幸存者之一,英特尔公司全球品牌营销副总裁Alyson Griffin深有感触。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以‘爱护乳腺,AI不宜迟’为主题的乳腺癌防治活动中,英特尔将与医疗影像人工智能(AI)企业汇医慧影合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乳腺癌筛查及诊治,呵护女性健康。”而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所发挥的作用,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挽救生命。

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徐兵河从事乳腺癌防治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他分享了这样一组数字:50年前,乳腺癌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现在,能够提高到90%,中国也超过了80%。“我们亲眼见证了乳腺癌经过治疗后生存率日渐提高,生活质量也大大改善。”

不过,在徐兵河看来,目前乳腺癌防治仍旧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乳腺癌筛查方面。以北京为例,只有5%的女性是通过筛查诊断为乳腺癌,而其他95%的患者是通过自检或者其他途径发现,才到医院就诊,这导致中国早期乳腺癌发现率较低,一期乳腺癌的发现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多,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40%~50%。二是公众对乳腺癌的意识不太强。根据一项针对我国东部地区12万名女性的调查,只有20%的女性具备乳腺癌防治意识。三是诊断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来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水平和治疗效果非常关键。

与其他病种相比,汇医慧影创始人兼CEO柴象飞认为:“乳腺癌的检测和诊治是相对最为复杂的,从超声、核磁,到病理,可能是少有的、各种能想到的影像手段都在结合使用,这对我们来讲非常具有挑战性。”

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行业解决方案部中国区总经理梁雅莉指出,在医疗影像领域,存在着医生供需缺口大、进入门槛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数据量急速增长等难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与医疗领域的逐渐融合,人工智能成为解决这些挑战关键而有效的手段。

她举例说,现在一家医院每年都会产生165TB的数据,相当于10个省级图书馆的藏书量。“今天这个时代属于数据洪流的时代,数据是原油,但当我们不去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时候,原油永远不是石油。同理,反馈到医疗行业,当我们的技术手段缺乏、分析手段落后的时候,我们也无法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和个性化的诊疗。”

正因如此,英特尔和汇医慧影表示,将共同开发“人工智能乳腺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以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工智能参与乳腺影像判读,覆盖大量人群;第二阶段,人工智能辅助临床决策,结合影像组学,提供非常精准的临床决策依据;第三阶段,根据术后复查数据,人工智能参与动态监控,患者自助式参与治疗。

AI无法取代医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医生”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之一。

对此,汇医慧影联合创始人兼COO郭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业界普遍的共识是,将来计算机会执行很多在今天由放射科医生完成的任务,同时在影像质量、生物计量测定、工作流和病人安全等领域提供有助的服务。

而北京307医院乳癌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秘书长江泽飞则坦言:“人工智能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医生,它只是医生很好的帮手和助手。”

徐兵河也认为:“人工智能目前的水平只能提供一个治疗方案,而在治疗病人的时候,除了治疗方案,很多心理问题也要解决,例如乳腺癌病人70%以上都有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办法解决的,还是要结合医生的经验。”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主任、北京爱普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执行主席史安俐32年前第一次被诊断为乳腺癌,几年前又第二次罹患乳腺癌。基于此,她希望人工智能可以在乳腺癌防治上发挥“预测”的作用。

对此,柴象飞表示:“乳腺癌生存率特别长,我国五年、十年、十五年跟踪预测的随访数据极其匮乏。因此,要想提出预测模型的前提,是先得有随访数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在梁雅莉看来,人工智能有三个要素:一是算法的突破,二是算力的突破,三是数据的累积。“数据的累积是人工智能应用到各种丰富的医疗场景的基石。也正因如此,人工智能不能是在实验室里的人工智能,也不仅仅依赖于科技的创新,而要依赖于医疗专家、业界伙伴和每一位病患对于数据的贡献和积累,从而进行算法和算力的突破,才能够真正造福于每一个人。”

《中国科学报》 (2018-10-12 第8版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