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9-1
选择字号:
作者如何快速出书

 

■李霞

科技图书和 SCI期刊一样,除了出版质量,速度也是各个出版商之间竞争的指标之一。如何使作者的原稿又快又好地“走入”书店,是出版商的经营之道。同时,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作者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减少自己的著作在出版流程中的滞留,加快出版速度。

第一是原稿的完整性。按传统的出版理念,很多作者可能以为书的字数长短是出版速度的决定因素。其实不然。如今原稿大部分是电子文件形式,许多格式上的文件处理是可以通过软件完成的。文字上的编辑加工可以分组进行,一部大的作品,可以有几个文字编辑同时进行编辑加工。如果操作合理,所需时间可以是相同的,甚至更短。

所以,在现今出版流程中,初期造成稿件滞留的原因大多是原稿不完整。比如缺图缺表、文摘或关键词被遗漏了,还有参考文献和文内的引用不匹配,以及图注、表注不搭配等等。因为这些缺失元素,编辑加工甚至排版工作就只好被搁置。因此,作者提供完整无缺的原稿,是加速出版过程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

第二是作者回答文字编辑质疑的速度和方式。当稿件到达出版社后,书稿和SCI期刊论文一样,都要被仔细检查,通常叫原稿的技术评估。主要是全面地检查原稿是否达到出版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审定各个元素是否齐全,比如图表、文献、文摘、关键词和作者信息等等。一旦发现有缺,技术人员会在第一时间通报出版经理,通过编辑部向作者索取缺失的部分。如果作者能快速答复这些质疑,提供缺失的部分,由此造成的滞留就能得到控制。反之,延误的时间就有可能影响到下一步的流程安排,造成出版日期的后延。

除了反馈速度,形式也同等重要。最好是按照编辑的要求做,比如图表的文件单独命名,参考文献重新做好后提供整个文件等。如果有疑问,可以和编辑沟通,先搞清楚到底缺什么,以什么形式重新提交。

如果作者提供的文件形式不符合出版社的要求,作者最好与出版编辑解释清楚。如果有可能,尽量按要求重做。有困难的话,可以请出版社帮忙解决。

第三是审查校样的速度和回复方式。如果原稿阶段功夫到了,出了校样以后,作者的审查有可能做到又快又好。

如今,科技书排版的技术日新月异,加之拼写和文件结构均由软件把关,出错的几率低多了。作者审校方式有几种,目前比较先进的是网上审校,就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检查、改动和反馈修改意见,大大提高了改版效率和质量。目前这种审校方式在SCI期刊使用普遍,但科技图书尚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有些作者因为种种原因,仍执着地偏爱以往的PDF 形式的改校方式。从网上以PDF的形式下载文件,然后在PDF文件里做批注,再把保存的PDF 文件返还给出版社。这个过程速度也可以很快,但记录和跟踪改动的能力比较差。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影响出版速度的因素还有几个细节,同样举足轻重。比如作者电子邮箱的变更、单位变换或工作调动、假期、出差等原因,出版编辑和作者之间的联系受阻,流程里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延误。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沟通,防患于未然。

中国作者和国外编辑直接沟通是一个薄弱环节,不仅是时差、系统不匹配和网监方面的原因,还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和语言习惯的不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作者和出版编辑沟通的基本点除了彼此尊重、就事论事和避免强加于人,最重要的可能是把握好尺度。有疑问的时候要有礼貌地及时沟通,没有的话则顺其自然。毕竟出书过程环节很多,流程的各个部分都需要时间,是水到渠成的功夫。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单方面给出版商施压或罗列各种理由催促提前出版,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还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笔者自离开SCI期刊转做科技图书已近十年,接触了众多的中外作者,似乎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是署名的作者自己亲力亲为。从原稿到后期的审查校样,不论忙得多么焦头烂额,也要坚持自己整。另一派虽然自己的名字印在书上,但由博士生翻译或写原稿,秘书或助手负责审校样。相比之下,前者更多些,作品也容易被市场看好。但不知哪一派更靠谱?更名正言顺?还是各有千秋?估计四海八荒各有公论吧!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霞)

《中国科学报》 (2017-09-01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