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24
选择字号:
“人才帽子”要戴也要摘

 

■罗民

《晏子春秋》中有段令人颇为诧异费解的故事:二桃杀三士,当时读来,不觉心中有块垒存焉。三子为争桃而亡,实在匪夷所思;晏子纵然得逞,然其行君子所不为。今遍观全国各地之人才项目,似隐隐有所感悟。

只要拿到了“人才帽子”,就能名利双收、高枕无忧。但现实却是人才多而“帽子”少,故不能人人皆有“帽子”可戴。到底谁能戴“帽子”,或许只能计“论文篇数和影响因子”。

《诗经·关雎》有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人才“帽子”也如同“淑女”一般诱人,求之不得,势必难以安枕。

故事中的公孙接是个急性子的人,不受桃,是无勇也。正如是“人才”而不勇于申请“帽子”,也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于是公孙接抢着述说自己的伏虎之功后取桃而食,接着古冶子讲述了自己在河中击杀大鼋、勇救君主的事迹后也拿起一颗桃子。正如有些人才,生性率真性急,一看各种人才“帽子”就急于争抢,终日忙于填写表格、准备证明材料、装订成册、到处找人推荐签字而后打印上交。虽身在教学与研究之列,却整日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时时以为有“鸿鹄”将至,可戴“帽子”而忝列“高层次人才”。

再说另一个人田开疆,他本来不好意思争抢桃子,但是别人论功而抢桃,实在让他面子上挂不住了。现实中有很多人才颇为清高,矜持而处事低调。正如杨绛之所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但是渐渐地感觉苗头不对,争上“帽子”的不仅得了荣誉和名声,而且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和人脉,看着人家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而自己却“山重水复疑无路”,于是也不由自主地争抢了起来。

结果是,当田开疆述说自己多次勇退敌军、有开疆扩土之功之后,公孙接和古冶子感到自己的功劳比不上别人,却贪功取桃,两人因此羞愧自杀。反过来田开疆看到两人因自己争桃而亡,自己独存是谓不仁;羞辱别人、夸夸其谈是谓不义,于是乎引颈而亡。

今人不比古人,古人崇尚“仁义忠勇”,犹能知耻而后勇。今人多自以为胜过他人,不择手段而取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些戴上“帽子”的人,终日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反正“帽子”只要戴上了就没人管了,虽然年年也评估考核一下,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谁的帽子戴上了又被摘下来了,只“上”不“下”,“帽子”只“戴”不“摘”的人才项目管理机制让人勇于“抢帽子”,却不履行“戴帽子”的责任和义务。“帽子”戴多了,以为“帽子”就是功劳成绩,于是“逢帽必抢”,理直气壮,不遑多让。没有戴上“帽子”的人,尽管开始和那些戴上“帽子”的没有多大的差距,可是到了年纪还戴不上“帽子”就意味着学术失败,于是早早起了退隐之心,过早地抛下科研,放弃初心,渐渐流于“撞钟”度日的境地。

自古人才难得,数十寒暑方树人,为国惜才,当用良策。天下人才济济,资质品行不同,学问专业各异,学术发展有快慢之别,岂可皆以论文篇数或影响因子而论之?既然高校以师资聘之,授之以教授,奈何以“人才帽子”辱之?使极少数人得“帽子”而挫败众人上进之心,实伤天下人才之念。与其如此,不如严把教职之关,只让有充足资质之人入聘教职,既聘之即给予充分资助,期之以固定年限,然后评定所为决其去留,此国外“tenure”终身教职聘任制度也。或者由大学分类广聘教学科研人才,给予其固定资助,协商考核年限,到期考核评定其去留。如此优胜劣汰,则人无怨言,国家选贤用能,人尽其才,各安其位。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tinluomin)

《中国科学报》 (2017-03-24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