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贵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24
选择字号:
矿井安全为何内外有别

 

■傅贵

最近,去某企业在海外(发达国家)投资的一个金矿项目考察,对他们非常到位的安全管理记忆犹新。1. 有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且执行也很好;2.工伤记录按照死亡、损工、不损工等分级统计;3. 统计数字不保密;4.操作之前(如普通的开车动作前)真正首先做危险评估、处理风险再启动;5. 来宾入矿(厂)前必须按照固定教学内容培训且经评估合格;6.入井必须将铭牌挂于牌板上,且只有自己出井才能摘自己的铭牌;7. 穿带反光标志服装、多种PPE(安全帽、矿灯、手套、硬头胶靴、自救器、耳塞、护目镜等)装备;8. 井下设有多个维护整洁、完好有效、价格合理的救生舱;9. 护栏维护完好的逃生通道;10.随处有很多简单的宣传页等等。

而反观国内的矿井,能做到上述10个事项的寥寥无几。缘何企业在国内外承接项目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一位承接海外石油勘探项目的国企资深人士给出了答案:在海外,不这样做,根本拿不到项目。

那么,为什么这些好经验没有在国内矿井推广应用呢?

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国内法律没有国外严格。我颇不认同。我国政府的安全法规是非常严格的,就煤矿而言,企业少生产一吨煤不是问题,但如果死亡一个人,奋斗多年挣来的矿长职位可能就没有了。

而国内,煤矿管理人员24小时不能关手机,每月都有固定的下井带班时间,这还不够严格吗? 可见,并不是法规限制了好经验的推广,而是管理者的认识问题。一些国内矿井的管理者认为,本文开头提及的一些“小事情”没什么用处,所以没必要执行,相反执行了还耽误生产,更谈不上推广了。

现实中,我们经常听、看到的却是“大话和空话”:夯实安全基础,高高兴兴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引进先进理念等等。这些口号确实有一定的宣教作用,但是对于提升安全技能却作用有限。

安全是一门科学,也是专业领域,它需要有多年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能胜任。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g66)

《中国科学报》 (2017-02-24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