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朝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17
选择字号:
为什么读博士

 

■钱朝霞

读博士期间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为什么读博士,现在想来,这个问题就像诸多无解问题一样,不同的人会有完全相反的答案。自己是否要走这么一条路,完全在于建立一个自洽的思想体系。

“为什么念博士”这个问题可以拆分为几个逐层递进的小问题:什么是博士学位?念博士的预期收益是什么?念博士的支出或者机会成本是什么?

我个人的感受是,如果重新选一次,我可能不会选择读博士,但心里会有很多小遗憾,比如没有趁年轻出国看看,没有接受世界名校教育,在谈到学术牛人的时候会非常羡慕等等。

我读的专业是比较基础的物理化学,就业范围主要在学术界,工业界机会少而且受地域限制比较大。本科毕业的同学多转了行,比如咨询、口译、金融等,他们早早积累了物质财富,过上了比较舒适的生活。与没有读博士的同学相比,我真正安定下来迟了好几年。

不过,趁年轻时,有在常青藤学校学习的机会更是难得。

首先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和一群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工作,系统地了解某个学科的发展。这种经历在我博士毕业后一直是宝贵的精神养料和免疫剂,让我遇事从容淡定。比如看到某某牛人在某某行业挥斥方遒一览众山小,我会将他和学术界的一些泰斗比较,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可能有哪些其他人不具备的条件以及哪些随机因素,这种成功需要怎么转型才能持续等等,而不仅仅是羡慕叹惋,感叹自己永远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第二点最重要,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几年以后我可能完全忘掉物理化学的细节,但是独立思考将决定我以后人生的大方向。

读博士以前的大环境一直比较单一,做个好学生就可以过得比较舒服。大学时周围的整体环境是鼓励出国,一般理科专业的有一半成绩最好的会出国,剩下的一部分保研或者考研,成绩差的同学才会去工作。其实这三条路基本是一致的。

如果大学毕业时去就业市场看看,了解一下行业、行情,念博士的时候也不会盲目了。我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带过几个研究生,发现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及印度的学生,都很听话,只会做别人预定好的事情,不会自己思考,创新能力差。

读博士则很重视原创性,别人做过的东西你是不能做的。我在博士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殚精竭虑地思考how can I make a difference?长期下来,这种思考习惯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也一直在影响我之后的工作生活,比如说,我一直思考,同样是做科研,除了发文章,我还能用什么其他不一样的方式证明自己?同样是做技术,在女性遭受各方面歧视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点是多了改变和解决困难的勇气。读博士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与自己斗争的过程,与自己人性中的懒惰斗争。

懒于思考,懒于行动,是读博士的大忌。多少个夜晚,顶着不成功则成仁的风险煎熬做实验修改论文;多少次,顶着被批判得尸骨无存的风险作学术报告。这样的遭遇多了,就练就出一副“铜皮铁骨”了。

再遇到什么事情时,会想想自己熬了多少个夜晚终于把那么难的课题做出来了,写了几万字的笔记和几百页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被同行引用几百上千次,目前的这点小困难根本不算什么。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一个登山运动员,爬过了很高的山峰以后,再来看眼前的小山坡,虽然没有爬过,但是有了方法论和战胜它们的勇气,就不会轻易被吓倒和打倒。

当然,这三点不读博士也能从实际生活中学得到。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还没有想好要不要读博士,可以先去工作一段时间了解社会,然后再决定读不读;如果你正在读博士,但还是想不明白继续读下去对你个人有什么用处,你可以选择放弃或者坚持,但两种选择需要同样大的勇气和决心,如果你有了这样的勇气和决心,相信你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混得太差。

人生的机会不只有一个,只要你有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和抓住机会的能力。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xiaq)

《中国科学报》 (2017-11-17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