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6-1-24 10:34:20
选择字号:
已故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李佩讲:那些人,那些事

 

2005年12月5日,天气非常寒冷。1968的这一天,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因飞机失事而不幸殉职。如今,每年的这一天都是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学生们纪念郭永怀先生的日子。

郑哲敏、俞鸿儒、胡文瑞、白以龙、李家春诸院士及力学所2005级博士生、2004级硕士生、所领导班子参加了纪念仪式。

87岁高龄的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曾于197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在中国开创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她为中国科大、中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一直到八十高龄,她仍然活跃在外语教学讲台上,被学生公认为博学、爱心、美丽与优雅的象征,深受几代科学家与学生的尊重。记者于新年之初,听李佩先生讲述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与李政道:长达近30年的交往

即使是小学生都知道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先生是位物理学家,可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个“准画家”。

李佩兴致勃勃地把李政道自画的贺卡给记者看,贺卡的正面是李政道用碳棒画的两只精神抖擞的小狗,还有“学黄胄”的字样;里面写的是“李佩先生:新年快乐!”李佩随即给记者讲了李政道出色的艺术修养,还讲述了与李政道交往的缘起、李政道对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巨大贡献和她给李政道提议举办的一次非常特殊的画展的经历。

从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之际,研究生院便邀请李政道来院讲学。从此与李佩结下了长达20多年的不解之缘。1979年4月2日至5月18日,李政道应邀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研究生讲授“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这是一次轰动全国的学术活动。李政道系统讲授了两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和最新成果,介绍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动向,用7周的时间完成了在美国3年的教学工作量。

正是在这次讲学期间,李政道与严济慈先生商定,派遣优秀的物理学方面的研究生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位,开始了中美物理研究生交流项目(CUSPEA)的筹划和运作,并于当年分两次选派了18名研究生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其中研究生院的学生有13名。李政道是这一项目的倡导者和主持者。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教研室主任的李佩主持了历年CUSPEA学生英语测试的命题、阅卷工作,一做就是10年。

李佩回忆,在随后的日子里,李政道确实把研究生院当做了自己在北京的家,每次来京,都会尽量抽时间到研究生院看看,或者就工作上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者作学术报告,或者与同学们见面,时刻关注着研究生院的建设与发展。为了办好CUSPEA,李政道利用自身的影响,争取到全美80多所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接受CUSPEA学子。有些美国知名大学的物理系主任亲自出考题,邀请美国教授一同对中国学生进行面试,李政道还亲自组织学生的录取等事务,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李佩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李政道希望为祖国的学子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环境,为国家、为人民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李佩说:“有一次李政道先生来的时候,研究生院刚从北京的林学院校区撤回玉泉路校区,接待他的院领导一再道歉,说你看我们研究生院条件太简陋了。我们上课、住宿啊,都在这类木板房子里。李政道却说,‘我觉得很好嘛,我们当初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比这个差远了,可是西南联大造就出那么多有名的人物、有名的学者’。”

当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兼任CUSPEA办公室主任,与李政道就这个项目的进程和许多工作的具体细节,通过电话或电传等方式进行周密的沟通和协调,最长一次的越洋电话记录甚至超过了两个小时。至1989年该项目结束,已有915名CUSPEA学生到美国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长达10年的CUSPEA项目,打破了中国与西方科技界及教育界长期以来的隔离状态,CUSPEA项目的实施可以说是我国人才培养和教育交流领域改革开放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回想当年,李佩对李政道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青年人的无私关怀和奉献,深为敬佩,也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这一工作而深感自豪。李佩还回忆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之初,使用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的名字,1980年1月16日,当时的院长严济慈宴请李政道时,李政道向严济慈提出建议,在对外交流中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名称更有利于研究生院的发展,严济慈当即表示同意。此后,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研究生院在对外的交流中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名称。现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已是正式名称了。

国画与“超弦”的结合

李佩讲述了鼓动李政道将收藏的国画作品拿出来办“科学与艺术画展”的事。原来,自1987年以来,在李政道的筹划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经常会请一些国内外科学家们开科学研讨会。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很多人都不熟悉。李政道本人是中心主任,每次研讨会都谈一项物理方面的专题,并请一位著名的国画家就此专题画一张画。作者都是当代的艺术大师如:黄胄、李可染、吴冠中、吴作人、华君武、常沙娜等,也有袁云甫、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样就积攒了十多幅画作。李政道曾经邀请中科院的一些院士们去参观这些作品,他们看后,都赞不绝口。李佩知道此事后,就鼓动李政道把这些画拿出来做一次展览。李佩认为这些画不应该只给老院士们看,还应该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和学生们看,给他们一些启发。

后来是在李政道助手柳怀祖的帮助下,这些搁在仓库里的宝贝才又有大放光彩的机会。画展是在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举办的。绘画作品的作者都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而绘画的主题却是“超弦”、“核子对撞”、“宇宙”等处于科学前沿的抽象命题,画展举行了两天。

一次关于超弦理论的国际科学论坛召开之前,李政道请李可染画一张表达超弦理论的国画,用为研讨会的标志。李可染感觉用国画很难表现这样的理论,李政道和他进行了讨论。李政道这样解释超弦的理论。想象用一根三维的线来绣一幅二维的图。我们可以绣出人、马、马车和许许多多其他东西。再想象这根线可以按任何方式运动,三维空间中线的运动就产生了人、马等等二维图像的运动。这次讨论的结果,是李可染做了著名的关于超弦的绘画:《超弦出万象》。这幅画在送到荣宝斋去装裱的时候,荣宝斋的工作人员无论如何不相信这是李可染的作品。艺术家的风格和科学精神产生巨大的撞击,甚至改变了他以往的创作风格。不难想象,李政道请每位国画大师作类似的国画时,都要用通俗的语言将科学概念解释清楚的。

李政道大力倡导和支持画家们的创作,源于他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李佩还回忆,李政道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研究者狄拉克有一次对二战期间美国原子弹计划的主任奥本海默说:“我听说你也是一位诗人。”奥本海默回答:“是的。”狄拉克说:“这很奇怪。诗人描述的感情是每个人内在所有的,也都能理解的,但是他所叙述的方式是从未有人用过的;在物理学中则正相反,我们用的是和其他人同样的语言,但表达的是以前任何人都不知道的知识。你怎么能同时成为物理学家和诗人呢?”李政道没有讲奥本海默的回答,但他说出了自己的回答。“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始末

郭永怀院士是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但郭永怀在科大执教的这段历史,人们所知不多。李佩向记者介绍了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的历史。1958年春,力学所三巨头钱学森(所长)、郭永怀(副所长)、杨刚毅(党委书记)在北京万寿山开会,万寿山会议在力学所历史上很有名,确定了力学所方向是“上天、下海、入地”。在此次会议上,钱学森认为首先必须办一个学校培育学生,不能光靠所里刚回国的几位专家,虽然他们实力非常强,随之向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建议成立星际航行学院。李佩猜想,用星际航行学院这个名字,可能跟加加林1957年上天有关系。当时加加林上天的消息一传到国内,力学所大忙了一阵,大家都来问卫星是怎么回事。

郭沫若组织召开院务会议,讨论力学所想成立星际航行学院培养年轻人。有意思的是,一提出各个研究所负责人都说需要年轻人,讨论的结果是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1958年5月份开始筹备此事,7月6日中央作出决定,9月20日就开学了,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一所大学就办成了,速度惊人。当时各个系主任就是各所所长,例如钱学森是力学系主任;华罗庚是数学系主任;郭永怀是化学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科大校长。任课的教员都是各所的研究员,郭永怀是给力学系上课,钱学森给化学物理系上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当时给学生讲基础物理。有些当年的学生回忆往事,还说上了那些课,终身受益。

李佩认为,我们不应该忘记科大的创建史,国家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创建的科大,跟力学所的规划有关系。钱学森一回国,彭德怀、陈庚就邀请他参观东北的兵工厂。陈庚通过陪同钱学森的朱兆祥了解他的观感,当时我国请了不少前苏联专家,钱学森认为我们在军工方面太落后,但有些前苏联专家的学问比我们差。为什么不用中国人?外国人能干的事情我们中国人都能干。不久,钱学森就被任命筹建国防科。委五院。科技大学的58、59、60级毕业生大多去了研究所和国防战线。

李佩回忆说,当年郭永怀上课很认真,在自家书房里编讲义,可惜他的讲义现在找不到了。后来,科大马兴孝把自己收藏的那本拿出来了。李佩说,“我不知道老郭教书怎么样,但他在康奈尔大学带的博士生都怕他怕得不得了。他要求比较高,差一点都不行。”

1961年~1966年间,李佩到当时在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大教授英文,开始了与科大、与英语教学的不解之缘。

李佩对中国科大饱含深情,在科大四十五周年校庆之际,她决定将郭永怀院士荣获的“两弹一星元勋”奖章捐赠给科大永久保存,科大为此设立了郭永怀奖学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