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小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13
选择字号:
书信的价值

 

■潘小松

【海明威生前不愿意向公众提供私人生活的信息。然而,他在私人书信里却肆无忌惮地表达对人和事的看法。】

西方文学史料积累过程里,学者很重视保存整理出版私人书信。这重视属于一种历史观念和文献态度。西方历史观念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因素,强调个体在历史长河里的痕迹。私人书信由于直面现象直接表达观点而比意在发表的文本更直观真实。书信的史料价值因此突显。

我自己因为翻译海明威书信选集而详细阅读了600封海明威的书信,泛读了已经出版的两卷《海明威书信全集》(剑桥大学出版社)。总的印象是:海明威的书信于传记史料方面比各种海明威传记可靠。最好的两本海明威传记还是海明威书信选集的编者卡洛斯·贝克写的。理由很简单:海明威生前不愿意向公众提供私人生活的信息。然而,他在私人书信里却肆无忌惮地表达对人和事的看法。这些信又本没打算被主人拿去发表。海明威遗嘱里还交代不准发表他的私人书信。他对马多克斯·福特写信要考虑发表因素的书信观很不屑。海明威视书信为个人社会交往的工具,互致问候打探近况的方式。这类文字属于写作之余的遣兴,所以不讲究句法甚至标点符号。剑桥大学进展中的《海明威书信全集》有17卷之多,每卷约250封信。恐怕海明威作品全集的卷数和字数也不过如此。

因为用意不在发表而又想对比较亲近的人表达点情感和看法,私人书信因此具有非常的史料价值。这种价值于电子时代的书信真空里尤其明显。以往照相设备以及打字印刷设备昂贵,普通人是不能穷尽表述于这些工具的,文字表达在廉价的纸张上的信息因此详备。今后,传统意义上的书信是不可能再有了,除非全世界的电子设备瘫痪,人们回头再去用纸。文学的式微是能从书信的式微里反映出来的。人们的视觉听觉太直观的时候,好奇心会萎缩。情感的表达太直白的时候,文学表达能力也会萎缩。回过头来想像邮差把远方的手写信封递给你,那种怦然心动当然是鸿雁传情之感,是家书抵万金的情绪。

我是从十六七岁就开始读鲁迅书信的。鲁迅书信给我的近代文学史知识大过我读的各种新文学专著。我的书信阅读习惯甚至影响了我的购书选择习惯。是书信类,尽管作者不一定是我喜欢的,也必购读。因为,我也相信大部分人的书信是为了发表而写的。当年的人相互通信,即如今天的私人手机短信,是不想给旁人看的内容。

我跟海明威的后人一样主张出版文学家的书信最好完整发表,不要有选择地摘录。摘录跟语录一样容易以偏概全,容易断章取义,容易掩饰,容易“为尊者讳”。我们需要一个作家的全貌,哪怕他处于衣冠不整的起居状态。以往的文学史因为注意伟大作家的形象而让我们觉得一个人不食人间烟火,比如鲁迅。鲁迅其实在书信里是很可爱的。他要是那么烦人,别人也不愿意跟他通信。曹聚仁就说过鲁迅也不愿意吃冷猪肉。这是知人之言。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因此可读。

我不想在一篇短文里就书信信马由缰。我只是告诉读者,假如你读厌了高头讲章甚至海明威的小说,你不妨找一本作家的书信集来读一读。要是有条件读到书信手稿当然更好了。外国人的书信和中国人的书信都曾经很讲究。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帖大抵是书信。后来的人字不那么经典了,于是讲究信笺纸。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私人书信形式美的追求甚至旁及书信外围工具,比如打字机和鹅毛笔、裁纸刀、封蜡、信封、邮票……

我近日在读庞德书信。庞德书信与现代主义文学关系很大,与各种“小杂志”关系也很大。假如你有兴趣,下次来这里读吧。

《中国科学报》 (2016-05-13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