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温才妃 闻静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9-17
选择字号:
新教师的入职“大餐”
——中国农业大学岗前培训侧记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闻静超

新生入学,领学生手册是常规动作。学生时代在香港读书的陈义媛,也曾在入校第一天领到一本“handbook”(手册),“感觉十分实用”。

没想到多年过去,当她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一名教师时,再次享受到了类似待遇。只不过,这一次发到她手里的不再是学生手册,而是一本印制精良的教师手册。

“教师手册包括学校历史文化、大学章程、服务信息等,几乎涵盖了教师工作、生活所需的信息。”翻看着教师手册,陈义媛从中感受到学校对新教工的良苦用心。

教师手册,只是中国农业大学新教师培训改革的一个侧影。中国农业大学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为新教师们准备了丰富的入职“大餐”。

前辈来上第一课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岗前培训开始。

大学生们的开学第一课,由校长亲授,这已是惯例。然而,新教师的第一课由校长开讲,这并不多见。中国农大却执意把校长为新教师上第一课的传统保留了下来。去年,校长柯炳生为新教师讲解了“农大精神与农大品格”。今年,他讲授的主题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奋斗”。

紧接着,8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讲起“学术规范”也是铿锵有力。校长、院士的一番豪迈,让新教师们肃然起敬。

但是,论起培训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讲述的“科技小院”。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的科技小院是李晓林的代表作,而他本人也是“集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范例。在他做完“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报告后,新教师显然意犹未尽。“困难坚持3个月就会有起色。”有关于困难周期,让发展规划处教师金樱若有所思。

教学法、教学规范讲座、教学基本功比赛,以及之后的素质拓展、农业实践、基层治理调研……如此丰富的“大餐”是否符合每个人口味?这并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

据人事处副处长张远帆介绍,此次岗前培训共有75位新教师参加,包括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党政机关、教辅单位教工,辅导员等。“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大餐’吃到最后必然要变成各取所需的‘自助餐’。”

作为优秀人才引进,从前在其他高校做研究员、现为中国农大副教授的张俊争,对教务处讲解的教学规范、如何开课、评分等教学上的问题很感兴趣,但受时间所限“仍然不解渴”。

“7天的岗前培训只是起了一个头,我们还会联合各院系,把新教师的个性化培训延续至整整一年。”宣传部部长陈明海如是说。

新教师看重交流平台

“加油,再上一点!”“坚持住”……

8月的张家口,向日葵仰望着湛蓝的天空,在微风下轻轻摆动。杏林深处,金樱拼尽最后的力气,爬上了攀岩墙的最高支点。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让小组里所有人都热血沸腾。

结束了课堂培训,新教师来到红色察哈尔党员干部学院。红色察哈尔党员干部学院是拥有多个红色革命、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户外拓展相关教学场地设施的现代教学基地,为期4天的社会实践从这里开始。

完成了攀岩、高空跷跷板、空中断桥等素质拓展后,教师们迅速地热络起来。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赵启然对陈义媛前两天讲述的“中国粮食安全”话题很感兴趣,奈何平时院系交流较少,彼此并不熟悉。“熟悉是交流的第一步。通过前几天的接触以及今天下午的团队协作,晚餐时大家就该聊起来,过些时日,也许有人就会为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组成跨学科团队。”赵启然兴奋地说道。

而在加入新教师队伍、和他们一起进行素质拓展的宣传部副部长江丽看来,教学岗和管理服务岗的教师们“玩”“学”在一起,还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大家彼此增进了解,日后在制定、执行政策时更多一些包容与支持。

光是教师交流还不解渴,学校还为他们安排了基层校友交流。听着来自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康保县、万全县等村官校友讲述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师陈鑫感慨良多,“刚出校门就选择到基层工作,这些年轻校友‘顶天立地’的精神让我们佩服”。与此同时,新教师们也纷纷为村官校友们遇到的农业问题支招。

还有一种交流,它穿越时空,却是升华境界的好形式。在红色察哈尔党员干部学院,教师们步行走过3公里长的“英雄路”,在20根铁柱的展板前他们停留、驻足、缅怀英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记录了足迹,也提供了启示。”一位教师如是说。

与“三农”亲密接触

“讲座少了,体验式培训多了。”这是新教师对这次岗前培训的直观印象。

4天的社会实践,除了上述环节,新教师们还考察了京北坝下水土保持,参观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尚义县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等地。但要论起哪一个环节最让人期待,非入户调研莫属。

霍家房村是张家口市万全县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村,近年来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林下特色养殖和高效智能温室蔬菜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8月29日下午,新教师一行来到这里。

走进园区,大片农田映入眼帘。田里的萝卜苗在午后强光下有些发蔫,两个农妇正蹲着除草。几位老师走过去也蹲了下来,一边帮她们拔草,一边聊天掌握了不少一手资料。“如果不到农村看看农业是什么样的,不实地开展调研,上讲台怎么面对学生呢?”在动物医学院教授韩军看来,农大的教师理应接地气儿,“‘顶天立地’的精神中,‘立地’是关键”。

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商建英和组员来到张大妈家时,家里正在煮老玉米和土豆。好客的张大妈立刻把煮熟的玉米和土豆捞出来分给教师们品尝,一边品尝农家食品,一边问着“玉米亩产多少?一年收成怎么样?”“浇两水与浇一水亩产差别大吗?”等问题。

一下午问下来,给了商建英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以前我一直以为,滴灌在华北平原推广的最大难题在于技术——农民不会用,可村支书和张大妈告诉我一个不曾想到的问题,即村里地比较分散,种植的作物种类比较多,要推广滴灌就要首先解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商建英感叹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入户走访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即将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们表示,要将最新的、最确切的“三农”信息传递给学生。

《中国科学报》 (2015-09-17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