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洁尉 蔡珊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11
选择字号:
科学家在体内证实乙肝病毒受体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蔡珊珊)近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科学家在体内证实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受体。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肝病》杂志。

乙肝是影响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该疾病在传播和发展中,乙肝病毒必须要进入人的肝细胞,才能造成持续性感染及肝细胞损害,故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是病毒进入肝细胞的关键步骤,也是攻克乙肝的重要靶点。科学家称,这一受体是全球科学界找寻了约半个世纪的难题。

继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李文辉课题组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人肝细胞的一种胆汁酸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是乙肝病毒的受体后,中山大学教授王一鸣、高志良领衔的课题组基于对慢性乙肝病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NTCP是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因此,我国科学家已完成了从体外至病人的乙肝病毒受体的研究。由于乙肝病毒和丁型毒性肝炎(丁肝)肝病毒共用同一受体,这一受体也是丁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

该课题组还在对乙肝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南方人群中普遍存在这一受体的变异基因p.Ser267Phe,使携带者有更强的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仅这一变异就防止了约13%的乙肝病人的出现。这一变异同时还有防止慢性乙肝相关肝衰竭的作用。这为彻底治疗乙肝的新药研发提供了药物靶点及前期研究基础。

据悉,除中山大学、华大基因的团队外,香港大学教授沈柏松团队,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刘劲松团队及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书华均为该团队成员。

《中国科学报》 (2015-03-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揭秘超短周期行星系统随时间演化规律 即将迎来 “火炉模式”,这样种树降温5度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