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27
选择字号:
琉璃:沉积历史的华丽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唐朝元稹的《咏琉璃》道出了琉璃的美妙及尊贵。

世人皆知琉璃的灿烂夺目、光采照人,琉璃,本源于中国,经过无数的岁月流转,沉淀出历史的华丽。

“流蠡”,一个美丽的传说

纯粹的琉璃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发现,并经过近三千年工艺探索达到的人类文明极品之一。

关于琉璃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公元前493年,传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熔炼锻锤间发现了旷世绝美的琉璃。范蠡认为这种从未见过的物质是天地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结果,于是将它随锻造的剑一同献给越王。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将这种美丽的物质命名为“蠡”。

此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制造成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最早的琉璃。同年战事起,越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离别时将“蠡”送还。据说,西施的眼泪滴在“蠡”上,天地为之动容,因此至今还可以看见西施眼泪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这个名字的谐音。

实际上,琉璃的历史应当更早,据考古发现,中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在商周甚至更早就有了,但“西施泪”的传说,也是认可程度较高的一种说法。

古法琉璃

琉璃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自古以来,琉璃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在民间极少见。琉璃的贵重程度,从《西游记》中沙僧因为失手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到凡间的故事就可见一斑了。

从出土的琉璃器来看,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琉璃工艺已趋于成熟。春秋末、战国初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琉璃器。汉代琉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及岭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罗马、波斯玻璃(即琉璃)器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玻璃减少。

古法琉璃,亦称脱蜡琉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纯手工加工制造,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制造流程的精修细磨,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中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而自然流向凝聚成高贵华丽的琉璃。其色彩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一(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首,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仍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

据《明制》记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

世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琉璃

传统工艺的琉璃,属于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它的价格比水晶还高,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古法琉璃材料特殊,而且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到二十天,且主要依靠手工。各个环节的把控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更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也就是说一旦出现问题,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付诸东流。也正因为如此,琉璃产品是独一无二的——世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琉璃产品。

中国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也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合。

在流淌着阳光的午后,静观一只琉璃盏,是不是她还在诉说着几千年前西施泪别范蠡时的凄切?是不是还能看到晶莹的泪花滴落于胸前的信物“蠡”上?栏目主持:罗萨

《中国科学报》 (2015-11-27 第12版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