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27
选择字号:
冬令进补,怎样才是补?

 

本版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王剑

中国传统的小雪节气刚刚到来,气温便骤降逾10℃,这意味着“猫冬”季节来了。人类虽然没有冬眠习性,但在我国民间却有“冬令进补”的习俗——每逢冬季,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意思是说只有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冬天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现在人们的营养都那么好,如今的我们,冬天真的还需要进补吗?

睡觉是最好的进补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几乎是每个进补的人熟知的“名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冬令进补”,差不多就像是“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的公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风趣地表示:“开春的山里已经没有老虎可打了,但是冬令进补的理念还是可以发扬光大的。”

春生、夏长、秋敛、冬藏。朱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其中冬藏,意为藏于养精蓄锐,藏于休养生息。”

所以进补的第一要招,先补觉。古语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就是不要晚睡、不要熬夜。同时,朱毅指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适度早睡晚起,早上多睡一会儿、晚起一会儿,是天人合一的冬眠的要领。”换言之,“时长保证”是优质睡眠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冬季,适度的慵懒,偶尔睡个“回笼觉”,都是冬藏之时顺应身体呼唤的养生之道。

总之,睡好觉是最大的冬令进补。

睡眠充足了,在睡好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吃。

朱毅坦言,我们通常认为,“应当量入为出,然而在美食不缺、鱼肉丰富的当下,不小心就入多出少”。中国有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美食、美味、补益等概念浸淫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我们刚刚“秋贴秋膘”,而后又“冬再补膘”,朱毅指出,这样不停地“补”下去,“只能是一胖毁所有,三斤之后又三斤。因此,在不会饿着的好光景的当下,‘补’的精髓,还是要量‘出’为‘入’更合理”。

“出”也是补

吃得痛快的前提是出得顺畅,“出”也是补,就是要保证大便通畅。

朱毅指出,冬季干燥缺水,蜗居不动,同时又好补多食,这都是便秘的诱因。

因此,多喝水,“可以用嘴唇干不干作为是否缺水的一个标志物”,抹唇膏不是关键,喝足水才是重点。“少量多次饮水,喝的时候不要一饮而尽,慢慢喝,小口喝,不着急。”

冬季室外寒冷,则阻挡了我们走向室外的脚步,因而,户外运动减少。但是,室内运动不能少,这对于防治便秘是很必要的。

朱毅表示,在冬季,人们可选择在室内做一些便于进行的简单腰腹部运动,比如舞蹈、仰卧起坐等运动。另外,“肚宜常摩”,记起来的时候、闲起来的时候,多做做腹部按摩,这样可以加速肠道蠕动,以防治便秘。

吃菜、喝水、运动,加之按摩,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还是不能改变便秘,朱毅提示:“千万不要把便秘不当事,情况严重时需要及时就医。”

饮食均衡才是“补”

“冬令进补,补到最后,如果不落实到吃,终归是不得要领的。”朱毅表示,“因此,我们还是要落脚到吃。”

吃得适度,吃得均衡,才是“补”。

首先,不要迷信“大补膏”。朱毅认为,冬令补膏,性价比不高,不必迷信,不管广告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哪怕是祖传秘方也好,都当它是“大力丸”就好,不必当真。

其次,药补不如食补。对于普通人群,食物就是最好的药物,没有必要追风吃药,补药也是药,没必要。只要膳食均衡,就是补。

最后,朱毅坦言,冬令进补,睡补第一,睡个小小的懒觉是养生之道;水补不能少;动(运动)补不能缺;食补就是多食蔬菜水果,均衡膳食,这样,吃得香还不胖。

《中国科学报》 (2015-11-27 第4版 真相)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