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张孟枭 胡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29
选择字号:
“创客”的创新何去何从
——北京创客科普季引发创新思考

 

■本报记者 彭科峰 实习生 张孟枭 胡萍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要做公众科技创新的代言人,用他们的创意和激情谋划未来的创新蓝图,用丰富的体验和经历来诠释科技的“服务内涵”——他们是“创客”一族。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

人人皆是“创客”

随着公众参与科技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强,搭建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平台就愈发显现出其价值和意义。顺应此趋势,日前由北京市科委与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携手开展的“北京创客科普季”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启动。作为国内首次以“创客”为主题的大型科普专题活动,启动仪式以“人人科技 梦想工厂”为主题,旨在激发普通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此同时,作为北京创客科普季核心活动——北京创客孵化大赛线上推广平台——“星云工厂”同步启动。

基于互联网等一系列技术与模式的迅猛发展,围绕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对公众科学素养和创新环境的要求,此次活动将科技与金融嫁接,旨在通过“投资、技术”等方面的辅导和孵化,推动优秀创客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并进一步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公众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平台。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戎长期致力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研究,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活动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向公众传输了这样一种理念:人人都可以成为“创客”,人人都可以创新。

人人皆可创新?

此次“北京创客孵化大赛”设“社会组、高校组、青少组”三个组别,广泛选拔能带来全新生活体验和生活品质的消费级科技作品,并引入“网络众筹”评选机制和“赛事与孵化同步推动”的模式,形成从“征集、选拔、发布”到“创业、推广、孵化”为一体的创客发展平台,发现、培养一批“明星创客”。

作为此次项目的发起人之一,郭戎表示三个组别的设置并无侧重点,但是有难易之分,“青少组的难度可能更大”。

合肥科技馆馆长柏景松对待本次大赛的活动理念和组别划分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鼓励创新是一个好现象,也是我们的目标。科普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科普的目的。而事实上,从这个切入点出发虽找到了要害,但操作起来可能很有难度。因为对科学素养偏低的人群而言,还应以普及为主,跨越这个阶段就可能事与愿违。”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表示,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问题,如果要进行大的发明和大的革新,这种活动可能就会显得有些急于求成,但是这种民间的小的发明和创造是应该给予鼓励的。

创新之路何去何从

“创客”作为一种新兴的公众创新力量,需要从投融资、深度研究、科普推广等不同角度进行多元化的推动。因此,此次活动还推出了“公众创新科技金融支持计划”,并发布了《中国创客发展蓝皮书》研究项目和首部以创客为主题的科普微电影,以更有力地支持创客从种子期到成长期的稳健发展、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中国创客产业发展模式,传递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图景。

柏景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创新阵地不断扩大,队伍和手段不断加强,公众意识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不足。“现在主要还是基础知识的普及,新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诸如3D打印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并不及时。”

“目前我们要分层次来推进科普知识的教育,积极地将着眼点放在高新技术应用上,兼顾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普及;同时要发挥新媒体科普的作用,力争打造具有权威性的平台。”柏景松说。

林群表示,专家的参与能够保证科普的准确性。而目前专家参与度不够高,这方面需加强;而“创新是很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小创新当然可以,要鼓励”。他还建议应加强“社会组、高校组、青少组”三组的共同合作,系统地引导人们学点有用的东西。

《中国科学报》 (2014-08-29 第15版 纵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