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29
选择字号:
请戴上“玫瑰色”眼镜看世界

 

■本报记者 胡珉琦

在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中,认知理论主要关注认知变量在抑郁中的作用,这种主流理论认为,个体在信息加工、期望归因以及自我评价等各认知水平上的消极偏向是导致抑郁症的高危因素问题。但是,随着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一些科学家给出了不同意见。为此,记者采访了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翔平。

刘翔平研究团队曾在《心理科学进展》发表文章——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文中介绍了传统认知理论对于抑郁症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几种导致抑郁的消极认知:对自我的消极看法,即抑郁个体总倾向于自我贬低、自我谴责;对世界的消极看法,即抑郁个体总是不满足于生活现状,认为整个世界对自己不公、与自己为难;对未来的消极看法,即抑郁个体总对自己的能力抱有悲观态度,认为成功没有希望、生活没有期待。

这些表现也被看作是功能失调信念。但是,一旦抑郁消失,患者的功能失调信念也变得正常。这样意味着,功能失调信念可能只是伴随抑郁存在的一种症状,而并不是抑郁产生的真正原因。

此后,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有些条件下,被试按钮可以控制灯是否变亮,在另一些条件下,被试按钮则与灯是否变亮完全无关,最后要求被试判断自己按钮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灯的变亮。研究结果却是出乎意料,抑郁症被测试者并未低估自己的控制能力,他们恰恰能够客观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反倒正常被测试者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某种过分积极的认知偏差。研究者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是抑郁症者更加消极,还是正常人太过积极?

刘翔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许多后续研究发现,抑郁症个体并不是绝对地消极,绝对地低自尊。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加聪明、更有魅力、人缘更好。在自我评价方面,抑郁症患者也许显得要比正常人显得消极,但是抑郁症个体的这种判断可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加客观准确。所以,有心理学家提出,抑郁症患者并不存在过分消极的认知偏向,尤其那些并非极度严重的抑郁症个体, 对于自我以及现实的认知很可能比正常人更为客观、准确。

因此,积极心理学认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于积极认知的缺乏。积极资源的缺乏独立于消极因素的存在,同样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发挥着作用。刘翔平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轻度抑郁症患者可能戴着平光镜看世界,重度抑郁症患者则戴着墨镜看世界,而真正正常的人是带着玫瑰色眼镜看世界的。

“基于这种认识,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不仅仅是改变他们对于事物的消极看法,还要激发他们内在积极的心理潜能。”刘翔平说,积极心理治疗实际是通过直接建立个体自身的积极资源来对抗症状、治疗抑郁。

不过,刘翔平表示,目前,积极心理学并没有形成专门针对某一种心理疾病的系统的治疗体系,而是采用一些通用的、简单的方法。例如通过评估个体的“显著优势”,提供运用优势的活动建议;每天写下三件以往任何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值得欣喜的事情,并且思考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可能原因;用心地写一封感谢书信给你想要感激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这封信当面念给他;享受这些生活细节中乐趣,并且记录这种感受,将其与之前的感受相比较等等,从而起到心理干预的效果。

而干预研究证明,积极心理治疗在缓解抑郁症状,提升个体的积极情感,建立抵御心理疾病的预防机制等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刘翔平看来,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彻底批判,而是一种有益补充与积极完善。积极心理学在当下更像是一种教育、一种思潮,它在主观水平上,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个体水平上,关注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群体水平上,关注积极的公众品质。

《中国科学报》 (2014-08-29 第14版 关注)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