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29
选择字号:
“见义勇为”的变迁:传统道德再审视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郭刚制图

《中小学生守则》删除见义勇为,是对传统美德的摒弃还是对生命的尊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道德与价值观不得不经受人们的重新审视。这种审视反映了一种理性的选择,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本报记者 王卉


 

丁邦平


 

储朝晖

日前,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删除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等相关内容。

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争议。据一项网络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35%的网友认为“没必要”,约37%的网友保持中立,只有27%的网友表示支持,可见反对删除者不在少数。

“毫无疑问,是应该删除这一条!”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如此表示。

见义勇为依然受到社会褒扬

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苏轼道:“见义勇发,不计祸福。”

见义勇为自古就是人们提倡与弘扬的美德。

在今天,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失范问题突出,人们更是需要和呼唤见义勇为等种种传统道德。

7月25日,北京举行了第十二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

8月6日,中国文明网在北京发布2014年7月“精神文明建设新闻榜”,该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十大事件中,见义勇为等相关新闻成为热点。

社会也正在通过各项制度重奖见义勇为人员,并免除见义勇为人员的后顾之忧。例如,从2013年10月起北京市见义勇为牺牲最高奖励44万元,并有其他优待政策。深圳也首次颁布了《雷锋法》。

对于“夺刀少年”柳艳兵与易政勇的行为,有网友评价说:“我觉得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只看成绩,中国学生扔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成绩都是靠前的,这两个学生最可贵的是勇气——人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

应“见义智为”

对于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删除“见义勇为”相关条款,储朝晖认为:“其一,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见义勇为中的‘义’字怎么定义?对‘义’这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清楚的判断。比如有可能因为某个同学态度不对,中小学生就可能上手去打,并自认为是见义勇为。其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未成年人,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其三,在行为上,很多孩子控制不住自己,这样就会有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发生。”

更关键的是,储朝晖认为,在这个年龄段,如果让中小学生见义勇为,也是对他们权利的损害,甚至导致无谓的牺牲。储朝晖认为更应该鼓励中小学生采取一些智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应该以“见义智为”来替代。比如教育他们遇到危急情况时如何面对,如何报警、施救,如何寻求成人及社会力量的帮助等等。

储朝晖同时认为,《中小学生守则》的定位是底线,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见义勇为本身是一种提倡的美德,是比较高的要求,不适合写在守则上。

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有学生守则,但他们的守则更注重操作性的要求,是学生很容易做到的。相比而言,我国的学生守则有不少是比较抽象、概念化的要求,是居高临下的教条化的要求,很多也不易做到。

如何培养社会正义感

尽管赞成方认为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损失更大,删改条文是尊重生命之举;反对方的意见也不无道理,反对方认为,如在未成年时不倡导正义感,长成青年之后就很难有担当了。

因此,删除之后应该用什么条款替代,不致于让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迷失,删除之后应该以什么样的办法培养中小学生的正义感,这才是教育部门需要思考的当务之急。

对此,储朝晖认为,中小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比较大,社会有正义感,孩子自然就有正义感。储朝晖说,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上实际实行过于统一的教条式要求,个人缺乏自主性,很多时候,这种统一要求是虚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人们缺少内在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产生的判断。

对中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给他体验的空间和时间,以及通过自己的体验来作判断。例如,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通过这种自主的判断,才能使整个社会和民族的道德得以提升。“不要寄希望于在学生守则中宣扬见义勇为,就真能让孩子们做到。”

今天的年轻人比过去而言,自主判断的意识在加强。储朝晖说:“学校讲什么好什么不好,年轻人不一定认可,他会根据自己的体验作判断,这才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方向。”

储朝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有一次他在北京作调查时,发现中小学生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都是校长、老师想说的话。“现在整个教育界的普遍现实是,学生说老师、校长的话就有好处,不少学生干脆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或者干脆不想。”

“这种现象如果长期任其发展,培养出的将是有多重人格、品质上站不住脚的人。”储朝晖说,社会应该做的是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可能性,让他去选择、判断、辨别,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美的。

也有人认为,有许多“见义勇为”的责任与义务在于政府,政府应更多地承担起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任务。

《中国科学报》 (2014-08-29 第5版 思想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