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21
选择字号:
元江苦与乐

 

■林华

想象中江河两岸应是“青山对出,碧水蜿蜒”。可是雨季的元江干热河谷,既见不到青山,也见不到碧水,放眼望去,像是萨王纳植被被搬到了山上,只见稀稀朗朗的灌丛和几乎秃顶的草地。

7月14日,这是我第四次来元江做实验,每次眺望江对岸的的生态站就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柔弱。虽然下车的地方和生态站直线距离只有200多米,可是要到达那里,首先要下坡,然后要渡船,最后还得爬一段600米左右的陡坡。如果只是土路还好,可是所谓的路上全是随时可能滑落的石头。如果是树荫下的石坡也没问题,但是最常见到的“大树”是长满棘刺的霸王鞭,何处觅阴凉?如果空手徒步,再大的太阳,再难走的山路,我也能过去,可偏偏每次总要抗一堆仪器。小女子实在是无能为力啊!只能请村民帮我扛仪器,村里的人无论男女扛着七八十公斤的东西居然还比我爬山快。同是女人,我何以如此柔弱?这山里的人们啊,是有着和山一样坚毅的身骨!

元江生态站刚投入使用不到四年,设施还比较简陋。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们乐呵呵地说这里喝的可是山泉水。爬山时,看到地上淌着一道细细的水流,牛群都来这里喝水。站上的人告诉我们,那就是我们喝的山泉,混杂着牛粪与枯枝落叶的气息。水是干热地区最宝贵的东西,植物叶子蜷缩起来躲避炽热的阳光,尽量降低新陈代谢等待难得的甘露。每次上山做实验,不得不在已经很沉重的大包里再塞进一大壶水。当大汗淋漓地站在样地,甩下大包,喝上一大口水的时候那真叫酣畅!

平时在这里工作一般只能是上午和傍晚,可是这次要测一个日变化,在40多摄氏度的烈日下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莫大的勇气。幸好同行的同事不断给我打气,并表示和我奋战到底。我们早早地选了一块相对阴凉的地方,用反光板搭起一个简易的小帐篷,每个小时冲出帐篷烤烤太阳。测最后一个点的时候,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刮起了大风,棚子被掀翻了。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哭的是下雨天我的实验如何是好?笑的是,酷暑终于结束了。无论如何,今天的实验结束了。

站里买菜不方便,所以少有绿菜吃。可是上天赐给了我们一道免费的美味——芦荟。芦荟在这里再也不是稀有的龙舌兰,而是大片大片如杂草丛生,肥厚壮实。站上的芦荟宴可是花样百出:凉拌芦荟,清炖芦荟,火腿炒芦荟……到了晚上还可以做芦荟SPA,这样也不用担心白天暴晒了。与芦荟相伴的是霸王鞭林和仙人掌林。霸王鞭看似多汁挺拔,却不能入口,长长的尖刺为我们的实验制造了不少麻烦。不小心碰断一根,瞬间就流出白色的乳汁,我多么希望这是甘甜的牛奶。仙人掌已经成林,各种形态的兔耳朵,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景观仿佛时空穿越,一下从热带雨林来到了非洲的萨王纳。

这个季节,做完实验绝对不会枯燥,因为芒果熟了。元江生态站建在一个废弃的村庄之上。前人在这里种了好几片的芒果林,虽然早已没人管理,可是成群的牛每天在芒果树下等待掉下的芒果,他们的粪便成了最好的肥料,每年还可以收到很多生态芒果。同事是个爬树高手,想吃芒果了,跳到一棵树上,一会就一箩筐。牛儿们围在我们旁边,眼巴巴地瞅着我们的箩筐,一不小心掉一个到地上,我赶忙用最快速度从牛嘴旁抢夺我们的胜利果实。

这就是我的元江生活,将令我终身难忘。

《中国科学报》 (2014-07-21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