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凯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
选择字号:
交流让创新走得更远

 

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现场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

当下,大学生创业是一件颇为火热的事情,不仅得到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对于充满干劲和梦想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在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比赛中小试牛刀,也可以从生活的细节出发,以灵感和汗水浇灌创业的新芽。令人欣喜的是,当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成功后,还会回归母校,为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提供经验。本报采撷了一些鲜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故事,以飨读者。

■本报通讯员 温凯颖

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区)暨首届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日前在中山大学东校区开赛。从复赛脱颖而出的27支队伍在这个舞台上进行最后的角逐。随着擂鼓的打响,参赛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场梦想的争锋、创意的较量正在上演。

定位:为广州大学城量身打造

最容易产生想法的是年轻人的脑袋,而高校正是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的集聚地。广东这个地方是改革开放最早的一个省份,它在企业发展方面有相当的经验;而广州大学城以一个岛聚集了十几所大学,接近20万人,各类人才在这里集聚。尽管从本科到博士有一个很完整的体系,但是在开发、应用、塑造知识和人才培养方面,大学城还没有形成一个创新的形态和体系,因此,立足这里打造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便迫在眉睫。

现任台湾交通大学创业育成中心执行长、产学研运营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担任本次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之一的许万龙在解读台湾经验时谈到:“学校有三个单位在负责学生创业,一个是学成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的知识教育;另外一个是创业中心,聘请校友来指导学生创业;还有一个育成中心,为学生创立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及导师的支持。”

虽然目前大陆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如香港、台湾浓厚,但未来十年中国大陆创新将会有很好的环境:一方面国家非常支持创新,另一方面当下创新的门槛也比过去低。很多年轻人进入这个领域不再需要很多资金,或者是经验的积累,他们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就可以创新。这种现象也体现在这次大赛中,本次参赛的队伍中就有18支队伍选择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等领域。相比过去,创新不再是象牙塔的东西,许多年轻学子都跃跃欲试。因此,利用广东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优势,把优秀的资源汇聚在广州大学城,借鉴港澳台在培养创新人才和队伍方面的经验,就成了本次大赛最朴实的初衷。

亮点:开放式的平台

最近五年来,一股以大赛为代表的创新热潮席卷而来。据了解,两岸四地创业类型的比赛一年不下50个。但好的项目往往只需要选择一两个好的大赛来参加就可以了,本次创新创业大赛无疑为选手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创新平台。

大赛秘书长夏雷表示:“我们是第一个联通了台湾、香港、澳门,让赛事从大陆架走向了对岸,通过学校联通了两岸四地的大赛。”开放式的交流毋庸置疑成为此次大赛的亮点。

两岸四地在不同领域,如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等都有代表队参与比赛,因此年轻人在这个舞台上既可以吸收不同区域选手的经验,也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炙手可热的创新方向,实现多维度的交流。另外,本次大赛并不是闭门造车,它创新地融入了社会、市场和企业三方面的元素。现场就有90%的评委来自投资机构,其中包括cacaFly圣洋科技执行长邱继弘、深圳市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等。让投资者和项目者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这是本次比赛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活动介入的主体越多样,学生通过大赛接触到的资源就越丰富,他们今后的视野也将会更加开阔。

目标:交流始终是创新的源泉

据参赛展示的情况观察,港澳台的队伍想法非常新异,其中来自台湾的中华中山影视队就大胆设想以孙中山作为手游、动画、漫画的原型,试图打造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动画片。另外他们在包装、展示上都十分吸引观众的眼球。但这与他们久经沙场不无关系,他们在参赛前就已经斩获过其他大赛的奖杯,因此他们方案的调整与定位会更加成熟。来自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的方诚佑与杨淞羽同学表示,他们的队伍“云端脑波安全驾驶系统”在之前就已经在台湾创新应用大赛中获得第4名的成绩。

而大陆队伍则更加关注实用性方面的创新,来自中山大学的队伍“WE ARE YOUNG”团队聚焦高校的海量资讯,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把校园信息及时、有效地呈现在用户手机上。另一支队伍东莞理工学院的购快团队则围绕“购快,够便利的”主题,开发手掌上的“7-11便利店”,以达到“只要用手一点,30分钟商品送到用户手上”的商业模式。

两岸四地的队伍关于创新的想法和思路不一样,而不同创意的碰撞正是促使创新越走越远的源泉。大赛评委之一的张嘉耀认为:“交流反而是活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比如说你这次参加活动,下次来就可能有一些成果或成功的案例来分享,经验的传承是最重要的。”他的观点得到了在座许多评委的认同。

与其说在这场大赛中,选手们角逐的是奖杯,倒不如说他们角逐的是创意。通过这个比赛能让在校大学生认识两岸精英并结交志同道合的人,这种交流既是愈合两岸创新氛围与实力差距的黏合剂,同时也是四地共同发展的推动剂。经验的传承与分享是一场比赛最重要的元素,而思想的交换更能促进一个地区的创业风气。至于得奖,在场的选手们都抱有“nice to have”而不是“must to have”的心态。

“对于这种以大学生团队为主的创新、创业的大赛,我们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给予支持,宽容失败,因为失败多了,成功自然就不远了。以后这个大赛将会做成大学城的一个品牌赛事。”夏雷如是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1-01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